从初闯到升级:慈溪风电场的廿载风华

中国基建报 2025-02-23 17:32:41

初春时节,王臻格外忙碌,春寒料峭中保供的33台风机可不能掉链子。刚刚过去的2024年“成绩单”出炉,场站的发电量比上一年有所增长,作为三峡集团浙江分公司慈溪长江风电场(以下简称“慈溪风电场”)负责人的他格外高兴。

▲ 慈溪风电场检修人员出舱作业 摄影:黎明

浙江省慈溪市境内“二山一水七分田”,平原大部分因海涂围筑而成,悠久的海涂围垦历史塑造了慈溪人开拓进取的性格。在慈溪市东北面水云浦至徐家浦十塘内侧滩涂上,33台白色“风车”沿海而立,迎风转动,这便是慈溪市第一个风力发电项目——慈溪长江风电场,三峡集团的新能源事业由此启航。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开始施行,同年三峡集团成立慈溪长江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三峡集团第一个新能源项目——慈溪长江风电场。该项目采用单机容量1.5兆瓦机组,总装机容量49.5兆瓦,年平均利用小时数约2000小时,年上网电量约1亿千瓦时。2007年12月,慈溪风电场首台机组并网发电,成为当年全国并网的风电项目中装机规模最大的风电场。

▲ 慈溪风电场全景 摄影:黎明

慈溪风电场如今的“老当益壮”离不开运维团队的精心守护,十几年来,这支团队也逐渐成长为经验丰富的队伍。

“风机运行时间越长,可能出现的问题就会越多,有一些甚至连风机生产厂商都没见过,但我们的运维人员能够根据每一根叶片划过空气时发出的声音判断出它们是否处于‘健康状态’。”王臻说,“就在前不久,我们成功为一根风机叶片做了一台‘微创手术’。”

春节前的一次故障排查中,运维人员发现风机叶片上的一个螺杆老化脱落,嵌入叶片内的配重砂块中。然而,螺杆掉落位置过深,难以直接维修。

第三方维修公司给出了方案——在叶片上开孔取出异物后再行修补。这种方案价格高昂不说,还会损伤叶片。

面对这一棘手问题,运维团队并未轻易妥协。“当时想了许多方案,最后是管道维修的工作场景启发了我。”慈溪风电场电力运行部负责人周剑国说。

最终,运维团队花4500块钱买了一个管道维修专用的内窥镜,又用绳索自制了一个能够套住螺杆的工具。在内窥镜的引导下,整个团队默契配合,成功用自制工具套住了脱落的螺杆,将螺杆从叶片内部深处完整取出,叶片毫发无伤。

像这样的“疑难杂症”,运维团队已经成功治愈了多次。无论是缺少备品备件,还是原装零部件停产,或是连“说明书”上也没出现过的情况,在这里总会迎刃而解。他们十几年如一日的精心守护,让慈溪风电场保持了安全运行超过6200天的可贵纪录。

走进中控室,当年系统监控使用的传统指示灯模拟图大屏保留着岁月的痕迹,而右上角安全运行的连续累计天数在这些年间从未间断过。

▲ 慈溪风电场中控室大屏 摄影:黎明

“慈溪风电场的成功建设和运营为三峡集团投资开发风电项目起步阶段提供了宝贵经验,为新能源业务发展培养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同时,还为发电设备的制造与维修、风电场的设计和运维以及主要部件国产化替代等相关产业链不断成熟贡献了三峡力量。”三峡集团新能源事业部主任王益群说。

“我们的风机设计使用寿命为36000小时或20年,到目前已经安全稳定运行超过17年了。”三峡集团浙江分公司宁舟温台区域工作组副组长武利涛说,“按一个人工作到60岁退休来折算,慈溪风电场的风机已经53岁了。”

新的一年,慈溪风电场也将迎来新的发展。

按照国务院关于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国家能源局关于推进风电场改造升级的相关要求,2024年10月,三峡集团印发了《风电场改造升级工作实施方案》,着力推动老旧风电场提质增效。作为三峡集团的第一座风电场,慈溪风电场又一次站到了新发展和新挑战的前沿。

▲ 朝阳下的慈溪风电场 摄影:黎明

要让风电机组更加先进、高效、安全可靠,升级改造是全方位的。不仅要考虑机组容量和型号的选择、吊装的布置规划、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控制系统的升级换代等,还要解决老旧机组的拆除处理问题,其难度不亚于新建一座风电场,且国内目前可参考案例不多。

“没想到走了一圈,又一次加入了‘吃螃蟹’的队伍,我们老风场还要贡献新力量呀!”武利涛笑着说。

慈溪风电项目自核准算起至今已近二十年,这是三峡集团在新能源领域探索的二十年,也是中国风电迅速发展的二十年。从初闯风电行业的勇敢探索,到如今带头走进升级换代的考验期,三峡风电人勇于担当、初心不改,成为中国风电事业蓬勃发展的建设者和见证人。

▲ 涨潮后野鸭游到风电场附近 摄影:黎明

蓝天下风车随风而动,滩涂上鸥鹭悠然自得,碧海边游人穿行于海塘公路之上,绘就了一幅现代工业景观与自然、人文风光和谐共融的生动画卷,慈溪风电场正以崭新姿态迎接未来挑战。(中国三峡集团)

0 阅读:3
中国基建报

中国基建报

中国基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