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谅爱人背叛的人到底在想什么?答案超乎你的意料!

陈曼心理 2025-04-07 17:32:56

大多数对婚姻背叛还处于纸上谈兵阶段的人看来,原谅爱人出轨是个不可思议的选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虽说人性是复杂的,但还是搞不懂这些原谅出轨的人们到底在想什么?是因为依然深爱而无法放手,又或者只不过是分开成本太高,怕自己找不到更好的另一半?

不必追在人家后面问了,问也问不出你想要的答案。

真实的动机远比你给出的两个选项复杂,原谅是综合性的心理调适过程。人在面对重大抉择时通常不会单纯依赖单一动机,他们的选择里综合了个人情感、价值观、现实压力、沉没成本等多重因素,绝不能被简单地概括成某一个原因。

你之所以无法理解,是因为你把人想得太简单。你的揣测无法描摹出选择原谅的人们的画像,却能让人瞧出你的偏见与误解。

你所给出的两种预设答案都是极端且偏颇的:你假设原谅另一半的人要么被感性所支配,就因为还爱着背叛的人于是连这种侮辱都会宽恕;要么脑子里只有现实层面的斤斤计较,心里的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简而言之,要么窝囊,要么算计。

你都戴着这样的有色眼镜,那谁还愿意来和你好好讨论?反正你都瞧不起ta的选择了,和你有什么好说的?

这就好比,你跑到大街上抓着一对推着婴儿车的父母穷追不舍地问:“你们选择生下这个孩子,到底是因为基因驱动的繁殖欲望,还是为了以后有个孩子给自己养老?”

你猜对方是会心平气和地在你给的选项里二选一,还是恼火起来给你几下子?

如果你真心实意想要来自实际的答案,而不只是想把自己的偏见套在其他人头上,那你就必须先放弃你的预设,保持开放性的心态与思维来接受现实的复杂性——原谅的动机并非局限于感性或者理性的一面,一个人完全可能有无数个理由做出这样的选择,这些理由也完全可以是矛盾且交织在一起的。

1

非此即彼思维的误区:

忽略了人类心理的流动性

在你向别人提问之前,我想先问问你:为什么你认为原谅出轨爱人的动机只有深爱和找不到更好的两个选项?

我想你是答不上来的。恐怕你根本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本能认为原谅这一决定的出发点不是感性的爱,就是理性的现实考量,并且两者应该是互斥的,感性与理性如水火般不相容。

可实际上,感性和理性并非泾渭分明的两条道路,而是在人类思考和决策过程中相互影响、彼此交织。

人的理性分析也依赖于情绪经验的参与。你说有的人选择原谅可能只是因为分手成本很高,那你再想想,为什么他们会感觉“成本很高”?因为人会害怕变成一个人生活后的孤独寂寞,也会畏惧离婚闹大后来自交际圈他人风言风语的压力,又或者对两个人多年共同生活磨合下来的默契感到不舍,不愿放弃积累的情感投资……在看似理性的权衡之中,依然存在着情感层面的体验。

情感是我们人类行动时的重要驱动力,为理性决策提供了意义和方向。

同时,人的情感也受到理性思考的支持和约束。有的人一时无法割舍“ta曾经爱过我”的回忆,但这也并不一定就是盲目沉溺,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权衡过后,明白了这段关系对自己而言意味着什么。在刚得知遭受背叛的时候,他们一定也有狂怒和仇恨的时刻,甚至恨不得拔腿就走再也不见,这时理性也会让他们停下来思考:“直接甩掉这个人,舍弃一切,真的就是最好的做法吗?实际上这并非唯一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里,理性没有压制情感,而是将其引导至更具建设性的路径上。

情感提供动力,理性提供方案,二者在人类的行动中缺一不可。

另外,还有一点恐怕也被你忽视了:原谅不是一步到位,而是持续调整,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做出决定后马上就结束了的步骤。

就算选择了原谅背叛,也不会在作出决定后立刻就能和另一半像往常一样相处。人们在面对亲密关系创伤时,很难马上做到完全放下或彻底释怀,即便下定决心要继续和对方走下去,内心往往也会泛起波澜,一会质疑自己的决定,一会恐惧于再度受到背叛,心情和想法都会随着时间和情境而变化,在这个过程里感性和理性的权重亦会随之而变动。

比如在背叛的真相刚被揭开时,处于情绪波动期的出轨受害方此时情绪极为强烈,感性因素便占了上风。他们可能因为一时愤怒而提出要报复、要离婚、要整治第三者;也可能一时脾气上头赌气要捆绑着对方,坚决不让给第三者;还可能一时绝望,感到自己离不开对方,完全不考虑分道扬镳的选项……在这个阶段的人们通常想一出是一出,这样的决策由于受情绪支配,尚未经过充分的理性评估,因而也不稳定。

然后当情绪逐渐平复,人们才能开始思考现实层面的问题。毕竟没人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都要面对柴米油盐,离婚将带来的各种损失顿时浮上心头,令人心生犹豫。有的人想带着孩子离开,舍不得自己精心抚养的骨肉,可一个人的经济能力到底比不上两个家长合力托举,更舍不得孩子跟着自己受苦;还有的夫妻之间有的不仅是感情,更是生意,两个人的经济牵扯比情感纠纷更难梳理……“想要”离婚很简单,把这件事办成却要遇到不止一道的障碍。在这个阶段,无论之前做了怎样的决定,人都有可能裹足不前,不敢落锤定音。

随着时间推移,人的情感和理性会进一步整合,个体在经历反复挣扎后才会逐渐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然而即便是决定不分开,选择原谅的人依然会遭遇情绪的反复:你可能觉得自己已经释怀,某个瞬间却又突然被对方无意识地刺激到,恼火起来;也可能你原本觉得和对方继续过日子不会有什么不同,却在某些时刻感到了另一半的陌生与疏离……一个人今天可以由于不舍而选择留下,第二天也可能因为怀疑和不安而想要放弃。

生活不是静止不动的照片,因此人所做出的决定也会在时间的流动中不断修正、演化,直到找到真正自洽的平衡点。

2

原谅的动机远比你想象中复杂

当你抛开将感性与理性对立的思维误区,你就会明白人的情感和行为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如果你想用单一理由去解释如此艰难的决定,你会发现无论选择哪一项都说不通,不管是“依然深爱”还是“分开的成本”都只是天平上的沉重砝码之一,还有更多的因素在参与这场衡量:

对“完整家庭”的执念

这一类原谅动机在重视孩子的已育家庭中尤为常见,做了父母的人在遭遇背叛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自己所受的伤害,而是“如果我们离婚了,孩子该怎么办?”

在他们的心中,为了孩子维持家庭完整性是排在首位的道德义务,甚至可以说是人生使命。他们担心孩子接受不了父母分开的事实,更怕缺少某一方的陪伴让孩子的成长有了隐忧,甚至有的人会担心成了单亲家庭的孩子会让ta在长大之后择偶时遭受歧视……相较于自己的痛苦,他们更关心孩子的幸福,为了孩子,没有什么是不能忍受的。

这一类人习惯性将自我情感需求置于次要地位,乃至于完全忽略,同时对“完整家庭”的形式过度理想化,认为只有“父母双全”才对孩子有利。只要出轨方同意和自己一起在孩子面前维持“一切都还好”的假象,他们就愿意容忍对方的错误。

可是出轨带来的伤害不会凭空消失,夫妻俩只是假装看不见房间里的大象,家庭中的所有人却都能感受到“大象”的存在,孩子也无法在压抑的氛围中自由呼吸。尤其是如果孩子隐隐发现只有自己出了问题才能让爸爸妈妈搁置争议,联合起来对付自己,孩子就更容易利用这种方法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甚至“故意”让自己出点毛病。

为了孩子而原谅,最终依然可能会伤害到孩子。

对“人生变化”的恐惧

还有一类人的原谅动机不是放不下感情,而是迈不开离婚的那一步。对他们而言,原谅实质上等于对改变的回避,比起出轨的伤害,让生活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显得更加可怕。

他们会害怕离婚后经济独立的压力,怕离婚这个名头不好听,怕社交圈和长辈对自己的指指点点,也会害怕自己余生无人陪伴,孤独终老的可能性……这一类人习惯了待在婚姻圈出的舒适区里,即便这段关系中不无痛苦,至少那也是熟悉的痛苦,是可以捱下去的。

这种心态与低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缺失有关,如果你问他们会怎样评价自己,他们多半会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不够有魅力,无法独立应对生活的挑战……这样的负面认知让他们害怕改变,依赖现有的亲密关系,只能被动接受现实。

但这种退让真能为他们换来安稳吗?这可不一定。很多时候你想原谅,出轨方还不肯继续过下去,说不定哪一天就要逼离。

越是放弃对生活的掌控,你的生活越容易陷入失控的深渊。

对“赢回来”的执念

还有些人的原谅是以退为进,表面上看似宽宏大度,内心深处实则充满了不甘与控制欲。

他们选择继续留在这段关系里并非源于爱,只是一种试图重新夺回主导权的手段。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婚姻是一场权力游戏,另一半的出轨是对其权威的挑战,更是对其个人价值的深刻否定。此时选择放手离开就等于自己夹着尾巴逃走,所以他们必须继续和对方“战斗”,目标是“赢回来”,为了证明自己在感情中依然具有价值和影响力。

他们的暴富手段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冷暴力拒绝交流,动不动翻旧账来进行人身攻击,制定严苛的规则要求对方必须低姿态,公开和私底下都表达对伴侣的贬低和不屑,甚至自己也出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对方也尝一尝受伤的滋味……

这一类人看似冷静强势,内心其实极度脆弱,他们害怕被抛弃,害怕受到嘲笑,所以试图通过掌控伴侣和关系来获得虚假的优越感,证明自己永远是赢家,第三者没法把自己比下去。

此时亲密关系的核心不是爱与联结,只剩下了斗争和控制,这一类人极容易被自己的愤怒和不甘心所反噬,在不断的情感操纵中耗尽自身能量。

他们无法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伤痛,也就无法消化内心的情绪,放不下的痛苦终将以另一种形式回到关系中,持续折磨关系中的人。

对“沉没成本”的不舍

这一类人的原谅与其说是舍不得这个人,不如说是情感的惯性。在他们心中,放手就像是否定了自己人生的一部分,过往的投资都打了水漂。

他们会想:我们都一起走过这么久,分开就意味着我一开始选错了人,那我不是白白浪费了这么多年,这一段的人生难道都毫无意义吗?

对个体而言,长期亲密关系更意味着人生叙事上的连贯性,离婚在他们的感受中就像是人生的一部分崩塌断裂,一整段被挖空。原谅出轨就是他们在试图保护这条“叙事线”,希望让过去的一切依然有意义。

割舍关系,就像是被抽走了部分的自我。

他们并非真的不痛,也不见得十分想和这个人继续在一起,只是在惯性中早已不再去想自己是否幸福,只不过想继续维持现状。

但只要关系中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不管再怎么无视矛盾,冲突终究会一再爆发,直到彻底摧毁关系。而就算这种表面上的关系继续维持,内心中的空洞与无意义也会让你感到疲惫,时不时后悔当初没有勇敢选择离开,却又不知道此时再选择还有没有意义。

你瞧,只是简单的稍加总结,就能发现原谅还有如此多的动机,责任、恐惧、自尊心、沉没成本等等因素交织在一起,让每一个不同的人都有完全不一样的行事理由,想必有些人会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回想起自己的挣扎与无奈。

当然,剖析这些动机并不是劝说所有人都选择原谅,没有哪一种选择是绝对正确或错误的,重要的是清晰地认识自己,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理性地面对人生。

选择原谅需要智慧和勇气,更需要夫妻双方的共同努力,一同面对伤痛,重新定义婚姻的意义;选择离开也同样需要力量和胆量,意味着要告别过去,拥抱未知,创造新的希望和机遇。

不管出于怎样的理由,做出什么样的选择,相信你都是为了将幸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0 阅读:117
陈曼心理

陈曼心理

专业解答情感问题,教你如何理性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