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有个传统习俗,就是在下半年了,特别是临近春节了,都会把村里的鱼塘的水放干,然后把鱼全部捞上来,这个也叫“干塘”。
而前些天,村里的一口鱼塘就干塘了,当时捕捞上来五百多斤的鱼,多数都是白鲢、草鱼和鲤鱼,还有少量的雄鱼(大头鱼)和青鱼。
而村里的人也知道,这口塘养的鱼都是喂食的是草,是没有喂饲料的,所以许多的村民都来买鱼。
小编就发现了,白鲢是最便宜的一种鱼,却也是最不受人待见的鱼,多数人宁愿购买价格贵的雄鱼、草鱼,甚至是青鱼,也不太愿意买白鲢,最后更是低到4元一斤了,还是有少量没有卖完。
这也让我十分的好奇,为何白鲢成为了最便宜,也最不受欢迎的鱼类了呢?它真的很难吃吗?
在我国的淡水渔业中,“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的白鲢,曾经也是水产市场上的“明星”,如今却面临着低价仍少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四大家鱼在我国的养殖历史悠久,它们适应我国大部分淡水水域环境,且生长迅速、产量颇高,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蛋白质来源。
白鲢,作为四大家鱼之一,其身体侧扁且稍高,呈纺锤形,背部青灰色,两侧及腹部白色,鳞片细小。
它属于滤食性鱼类,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这种食性特点使得它在水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过去民间就有着“一草养三鲢”的说法,就是说草鱼和白鲢混养的话,那么只要把草鱼喂养好了,它们的排泄物就足够白鲢食用了的。
也因为这个原因,在过去养鱼一般都会混养一些白鲢。而且草鱼和白鲢的比例是1比3左右。
曾经,白鲢是许多家庭餐桌上的常客,其受欢迎的首要原因便是价格亲民。
在物质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的时期,人们在购买食材时会将价格因素放在重要位置考量,白鲢自然成为了很多家庭买鱼的首选。
像年底腌制腊鱼了,也是首选白鲢的,特别是个头大的,十几斤,二十斤的大白鲢鱼最受欢迎了。
另外在过去农村办酒席了,也是首选白鲢,一次性购买上百斤。原因除了价格实惠,味道美味也是其中之一。
那时的白鲢,若采用传统养殖方法,长到七八斤以上,其肉质是非常的细腻的,而且按照“鳙鱼头草鱼尾,鲢鱼肚皮鲤鱼嘴”的说法,白鲢的肚皮部分肉质鲜美,烹饪得当的话,口感甚至能超过草鱼和青鱼,其美味足以令人回味。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白鲢即便低至 4 元一斤,也鲜有人购买。这又是为什么?真的是如同一些网友所说,白鲢是四大家鱼中最难吃的鱼吗?
实际上这是一些人对白鲢有所误解,真正的白鲢还是很好吃,很美味的。只是如今的养殖方法和过去不同了。
现代养殖为了追求产量和效率,大多采用饲料喂养。这种快速催长的方式虽然使白鲢的生长周期大幅缩短,产量显著提高,但也带来了诸多弊端。
饲料养殖的白鲢肉质变得松散,失去了以往的紧实口感,而且泥腥味浓重,严重影响了食用体验。
相比之下,那些来自大水库或者野生环境下的大白鲢,由于生长环境自然、食物来源丰富多样,依然能够保持鲜美的味道,可惜其数量在市场上占比极少。
令人疑惑的是,既然白鲢市场行情如此低迷,为何还被广泛养殖呢?这是因为白鲢虽然在食用市场遇冷,但在渔业生态系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白鲢以浮游生物为食,能够有效控制水体中藻类等浮游生物的数量,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对于维持水域生态平衡意义重大。
对于养殖户来说,白鲢生长速度快、养殖成本低,即便售价低廉,只要产量足够,依然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而且,白鲢还可以作为加工鱼粉等渔业产品的原料,在渔业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发挥价值。
白鲢从曾经的备受青睐到如今的少人问津,反映出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食材品质要求的变化,也凸显了现代养殖方式对水产品质的影响。
其实不只是白鲢,很多的鱼是因为喂食饲料,生长快、养殖密度大等原因,味道也是大打折扣了。
一些人吃了这种方式的白鲢,感觉味道不怎样,于是就认为白鲢不好吃了,实际上这样的白鲢很冤枉。如果白鲢真的这么难吃,应该也不会入选四大家鱼吧!
你们爱吃白鲢吗?小编认为白鲢不光是鲜吃,做成腊鱼也很美味的,关键是要个头大一些的。我的家乡有个特产,腊鲢鱼,就是用白鲢制作的,非常的美味。#冬日生活打卡季#\u0002
腊鲢鱼我喜欢,要6斤以上的
白鲢挺好吃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