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PD-(L)1抗体药物“熄火”、ADC(抗体偶联药物)热度稍减后,却有一类既往“低调”的药物越来越受关注,那就是核素药物(以下简称核药)。同时,因为这一赛道入局者很少,前景可观,近年来陆续有企业追赶冲入,国内核药的研发应用也热情高涨。业内专家指出,在国外,核药已经是一类比较成熟的药物;在我国,由于核药领域进入壁垒高、行业集中度高,入局者不多,市场空间非常广阔。而在政策推动下,我国核药的自主研发有了很大进展。
从谈“核”色变到用“核”制药,核医学迎来加速发展期核药又被称为放射性药品,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制成的药物。作为一种新型医学手段,在癌症的临床诊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核药具有多重优势,除了精准定量给药、内放外放结合等特点外,还具备独特的“诊疗一体化”特点和优势。核药根据用途不同分为诊断用放射性药物和治疗用放射性药物。诊断用核药是通过进入人体的放射性同位素,获得靶器官或病变组织的影像或功能参数,从而进行疾病诊断,因此诊断用核药也被称为显像剂或示踪剂,最常见的有锝[99mTc]、碘[123I]、碘[131I]、铊[201Tl]、铟[111In]和氟[18F]。治疗用核药是依靠放射性核素产生的局部电离辐射对病变组织进行辐照,从而抑制或者破坏病变组织,达到治疗的效果,最常见的有碘[131I]、钇[90Y]、镥177等。近年来,还出现了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由于其在肿瘤领域展现的治疗潜力,成为核药研发的热点。
如今癌症成为威胁全世界人民生命的严重问题,而放射性药物一直是癌症治疗的一个重要支柱。放射性药品已经发展了100多年。早期放射性药物主要作为癌症诊断药物被开发使用,近年来,放射性药品已经成为全球药品研发的热门领域。根据BBC Research数据,2020年全球核药市场规模约93亿美元,其中诊断药物占据主要市场,规模达到77.2亿美元,占比83.4%。预计全球核药市场在2022-2026年复合增速为11.6%,2026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75亿美元。
与核药极度相关的,就是核医学。随着癌症、心血管慢性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对早期诊断以及精准治疗的高需求,核医学科也成了一大热门科室。
技术壁垒高、进入门槛高,导致行业集中度高全球市场规模近百亿美元,这也让核药成为如今越来越多药企的猛攻之地。
但是,业内观察人士指出,核药领域进入门槛很高,这是药企面临的最大难题。核药的开发与市场布局与一般药物不同,由于核素的放射性和半衰期特质,生产企业需具备生产许可证,经营企业需具有经营许可证,放射性同位素获取、放射性药品业务资质、环保要求等方面存在复杂的技术壁垒,以及药监、环保等部门较高的政策壁垒。此外,原材料获取和管理上也存在障碍。核原料一般由国家经营,获取核原料需要较高的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
全球来看,美国核药生产企业、核药房、参与的医院和科研机构,都需要接受包括美国FDA、美国核管理委员会(NRC)和所在的州卫生管理部门等多个机构的监管。在我国,核药研发企业需经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再由相应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出《放射性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经营核药的企业,也要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核,得到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获得《放射性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相关企业在许可证5年有效期满前必须重新提出申请。
近两年来,以核药走进人们视野,钇90是被谈及最多的。钇90是由钇元素和90号元素组成,具有高放射性和短半衰期的特点。国内首批从事核药钇90治疗的专家牛惠敏是国内首位获得钇90树脂微球和玻璃微球“双认证”专家,他告诉新快报记者,因为门槛比较高,不是所有的医院都能开展内放射治疗,除了要有高精尖设备、技术、环境,有些医院都不一定买得起那些高精尖设备,还要获得批准才能用。即使买得起设备,审批非常难的,所以全国医院普遍开展不了,要全国普及,还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业内观察人士还指出,药物研发并不是核医学发展的唯一因素,还依赖于显像设备、生物学等技术的革新。影像设备会让核药的应用更精准、高效,核药的不断创新也会加速推进设备的创新。一旦这些技术革新与核药研发不匹配,会产生相互制约作用,核药的研发会受影响。
用药成本高,核药依赖进口局面亟待打破由于极高的进入门槛,如今全球进入核药领域的企业并不多,但有越来越热之势。
据统计,海外近7000条管线进入临床,国内75条管线在研,海内外开发均呈现出“诊疗一体化”趋势。国际“玩家”主要集中在头部企业,包括诺华、拜耳、GE医疗、强生、荷兰Curium等。诺华的核素偶联药物Pluvicto在今年上半年销售额达到4.5亿美元,全年销售额预计将超过10亿美元。国内入局者除了“中国核双寡头”东诚药业、中国同辐外,恒瑞医药、远大医药、先通医药、新旭医药、辐联医药、核欣医药等近20家药企也在加速布局核药。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我国放射性药物年复合增速仅次于生物药,预计未来5年我国放射性药物行业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1.4%,于2023年达到78.1亿元。截至2021年,全球市场中,中国市场占比仅为6%,北美市场达到40%。2017年,中国核药人均支出为3.2元,而美国人均支出为56.5元,是中国的17.66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放射性药物使用率较低,市场还有超十倍空间。
但是,我国核药物依赖进口的局面并未打破,患者用药成本高昂。
在今年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放射医学发展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赵宪庚指出,我国在核药物研发领域起步较早,但未形成良好的体系化发展模式。究其原因,一是基础研究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二是缺乏“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学科之间、药企与科研院所和临床核医学之间结合程度不高,核医学与专业临床需求缺乏衔接,目标导向及临床应用反馈不及时;三是科研院校专业课程设计与放射性药物研发生产过程相脱节,知识更新较慢,缺乏优秀复合型人才。
政策推动,我国核药研发、投融资取得进展国家政策的推动,为核医学行业发展按下了快进键。2021年6月,国家原子能机构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文件,指出加快放射性新药研发、加快核医学高端诊疗设备研发。
据了解,我国已经成功自主研发了钇90玻璃微球和90炭微球,并且已经开始在临床实践中得到突破性进展,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相比进口钇90微球40万元左右的治疗总体费用,国产产品治疗费用仅为进口的5%。
如今,我国多个核药物研发取得进展。
药智数据统计显示,国内药企在研放射性药物就有1款药品完成了临床Ⅲ期,8款已进入临床Ⅲ期,9款在临床Ⅱ期,42款处于临床Ⅰ期;在研适应症包括肺癌、乳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前列腺癌、肾癌、鼻咽癌、胶质瘤、黑色素瘤、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综合征等。核药物不断发展,给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诊疗带来更多方案。
另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球核药领域共发生18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金额突破13亿美元。其中,我国共有4起,融资金额合计超13亿元。诺华、拜耳、波士顿科学等跨国药企通过频繁收购进军核素药物赛道。诺华收购了肽靶向放射性药物的部分权利,总交易额超过20亿美元。今年至今,国内核药领域的4起融资中,先通医药就完成了超11亿元的新一轮融资,在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心血管领域布局了10余款靶向治疗和精准诊断放射性药物,成为国内医疗健康领域2023年至今为止最大一笔融资。此外,核欣医药、华硼中子今年也分别获得超亿元融资。
业内观察人士评价,如今国内核药发展充满活力,虽然依然有不少困难,但在政策的支持下以及随着科学的进展和技术的突破,将会迎来更多进展,惠及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