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士》抄袭争议:是“中国版老白”的诞生,还是国产剧的创作困境?

风尘追剧 2025-03-30 22:54:26
一、风暴中心:从“致敬”到“抄袭”的舆论撕裂

王宝强监制并主演的《棋士》,自3月25日开播以来,凭借“围棋教师黑化犯罪”的高概念设定,迅速引发热议。然而,剧集尚未凭演技和剧情站稳脚跟,便因与经典美剧《绝命毒师》的“镜像式相似”卷入抄袭漩涡。豆瓣评分从开分7.8跌至6.5,评论区被“美剧汉化”“照搬人设”等质疑淹没。

这场争议的导火索,是剧评人“光影捕手”的一篇逐帧对比长文。文中指出,《棋士》不仅复制了《绝命毒师》“平凡人黑化”的叙事框架,更在角色关系、家庭背景甚至镜头构图上高度重合。例如:

-身份困境:化学教师老白与围棋教师崔业,均因经济压力被迫犯罪;

-家庭镜像:叛逆儿子、疏离妻子、警察亲属的设定如出一辙; 

-搭档关系:愣头青小弟夏生与小粉的功能性角色几乎复制粘贴。

编剧房远虽承认“参考”《绝命毒师》,但坚称“本土化创新”。然而,当崔业为儿子手术费策划抢劫的动机,被网友发现与老白为癌症治疗费制毒的设定完全同构时,争议已从“灵感借鉴”滑向“创作诚意”的拷问。

二、争议本质:类型化创作的边界在哪里?

#1.抄袭、借鉴,还是类型化? 

支持者认为,《棋士》属于“类型化创作”的合理范畴。《绝命毒师》开创的“平凡人黑化”范式,已被全球影视广泛借鉴,如韩剧《我的大叔》、国产剧《狂飙》均属同类题材。但反对者指出,类型框架相似无可厚非,但《棋士》连角色关系网、转折节点都高度重合,甚至出现“芦苇丛蹲守”镜头复刻《杀人回忆》的争议,已超出合理范围。

#2.本土化改编的“降维困境”

《绝命毒师》将犯罪动机根植于美国医疗体系崩溃的土壤,老白的癌症与制毒形成生死隐喻。而《棋士》将涉毒改为抢劫,弱化社会批判,导致崔业的黑化动机牵强——儿子手术费可通过医保解决,抢劫银行的极端选择缺乏说服力。这种“困境降级”,暴露了审查压力下本土化改编的尴尬:既想保留人性挣扎的深度,又不得不回避现实痛点。

三、行业反思:抄袭争议背后的国产剧痼疾

#1.创意透支与同质化陷阱

制作方迷信“成熟框架”,导致原创能力萎缩。正如网友吐槽:“2025年还在拍2008年美剧的汉化版,连癌症都要换成更安全的理由。”

#2.技术升级难掩叙事贫血

《棋士》并非毫无亮点:AI动态捕捉技术将围棋对弈转化为视觉奇观,黑白滤镜下的犯罪现场充满博弈美感。但这些技术突破被抄袭争议掩盖,折射出国产剧的深层焦虑——当“电影感”沦为镜头搬运,叙事内核却依旧空洞。

#3.监制责任与创作伦理

王宝强作为监制,深度参与世界观构建,其公司亦为出品方。尽管抄袭责任主要归于编剧,但监制的把关失职难以回避。行业研究者张默指出:“若核心创意涉嫌借鉴,监制很难完全免责。”

四、观众分裂:情怀滤镜与理性批判的博弈

在豆瓣页面,评分两极分化:

-情怀派(38%):盛赞王宝强“从傻根到暗黑棋士的演技进化”,尤其是街头啃馒头的戏份直击人心;

-批判派(45%):痛斥“把化学方程式换成围棋定式,本质仍是美剧汉化”;

-观望派(17%):期待后续剧情走出独立叙事线。

争议背后,是观众对“中国故事”独特性日益强烈的渴求。2024年国产悬疑剧海外播放量同比下滑21%,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当全球观众厌倦了“套路化叙事”,国产剧亟需找到属于自己的叙事语法。

五、破局之道:从“搬运工”到“创作者”的进化

《棋士》若想扭转口碑,需在后续剧情中完成三大突破:

1.深挖围棋文化:将棋局中的“围”与“破”转化为犯罪心理的隐喻,而非符号堆砌;

2.重构动机逻辑:摆脱对《绝命毒师》的依赖,挖掘中国式困境的真实性(如教育内卷、中年危机);

3.强化人物弧光:让崔业的黑化不只因外部压力,更展现东方文化下的道德挣扎。

正如中传教授所言:“类型化不是万能钥匙,如何将围棋蕴含的东方智慧真正融入叙事内核,才是破局关键。”

结语:国产剧的哈姆雷特之问

《棋士》争议的本质,是国产剧现代化转型的阵痛。我们需要的不是另一个老白,而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崔业——一个既能承载本土现实,又能引发人性共鸣的角色。

当观众在弹幕刷屏“中国版《绝命毒师》”时,或许更应思考:为何我们总在等待别人的故事被“汉化”,而非创造自己的经典?这场风波终将留下珍贵启示:在影视工业精细化运作的今天,比技术升级更迫切的,是重建属于中国故事的叙事语法。

你认为《棋士》是“合理借鉴”还是“过度抄袭”?国产剧如何平衡类型化与原创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关注“风尘追剧”,解锁更多行业深度解析

#棋士#绝命毒师#国产剧#抄袭争议

0 阅读:31
风尘追剧

风尘追剧

感谢平台,感谢关注我的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