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联无意发现日军机场,奇袭炸掉24架飞机,老蒋:奖2万大洋
引言
1937年秋,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国共两党刚刚携手合作共御外敌。在山西战场上,八路军129师769团团长陈锡联带领部队向晋北挺进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日军在阳明堡的一处机场。面对这块肥肉,陈锡联展现出了一名优秀指挥官的果敢与谨慎:既要抓住战机重创敌人,又要确保将士安全。经过周密的侦察与精心的准备,769团选在10月19日深夜发起突袭,仅用一个多小时就将机场内24架日军飞机尽数摧毁。这次战事不仅让八路军声名鹊起,更让蒋介石为之侧目,破天荒地奖励了两万大洋,堪称抗战初期一段传奇佳话。
民族危亡时刻,共赴国难使命
1937年的中国正处在最黑暗的时刻。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大片国土沦陷,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在这场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积极响应国共合作抗日的号召。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
在山西战场,八路军129师担负着重要使命。刘伯承出任师长,指挥全师向晋北挺进,力图阻击日军南下。
经过精心挑选,曾在红军中屡建战功的陈锡联被任命为769团团长。这支部队虽然番号已改,但战士们都是久经沙场的老红军。
9月下旬,769团接到命令,要在原平东北一带建立抗日根据地。刘伯承对陈锡联特别交代:要善于独立作战,灵活机动。
此时的山西战局岌岌可危。阎锡山部已准备撤往河西,大量国军望风而逃,太原告急。
刘伯承深知形势严峻,他对陈锡联说:"要想保卫太原,关键在忻口和娘子关。"陈锡联深知肩上担子之重。
10月中旬,769团来到代县以南的苏郎口村。这里位于滹沱河东岸,是通往忻口的重要通道。
部队虽然改了番号,但战士们的精气神丝毫未减。他们都明白:民族危亡关头,责任重于泰山。
这支队伍虽然刚进入敌后,尚未与日军正面交锋,但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要给日寇点颜色看看。那时谁也没想到,一个意外的发现会让他们创造出震惊全国的战绩。
部队整编后的第一仗,不仅要打出八路军的威风,更要打出中国军人的血性。战士们个个摩拳擦掌,只等战机来临。
他们在这里驻扎休整,为即将到来的战斗积蓄力量。陈锡联带领侦察兵四处打探敌情,要摸清日军的动向。
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们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情帮助。村民们不仅提供食宿,还主动充当向导。
这支队伍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的景象,让人想起他们在红军时期的优良传统。即便改编成八路军,他们依然保持着群众工作的作风。
每到一地,陈锡联都要认真了解当地情况,特别是日军的活动规律。这种谨慎作风,为后来的重大发现埋下伏笔。
侦察敌情察败军机场发现大商机
村民告诉陈锡联,在阳明堡附近经常有日军飞机起降。这个消息引起了陈锡联的高度重视。
他立即派出侦察小组,由团参谋长带队,化装成农民前去打探。侦察人员很快传回重要情报:日军在阳明堡修建了一个军用机场。
这个机场位于太原以北约40公里处,地势平坦开阔,跑道长达800米。日军在机场驻扎了大约一个中队的兵力,负责警戒和维护。
侦察兵发现,机场内停放着大量日军飞机,这些飞机不仅用于轰炸太原,还为日军地面部队提供支援。每天清晨和傍晚,都有飞机起飞执行任务。
陈锡联立即向师部报告了这一重大发现。刘伯承接到报告后十分重视,但也提醒要谨慎行事。
为了获得更详细的情报,陈锡联又派出多路侦察小组,深入了解机场的守备情况。他们发现日军防守十分松懈,警戒力量薄弱。
当地农民为侦察小组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他们告诉八路军,日军官兵经常到附近村庄抢掠物资,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
经过多天观察,侦察员们摸清了日军的作息规律:晚上只有少量哨兵值勤,大部分官兵都在营房内休息。飞行员和地勤人员住在机场西侧的营房里。
陈锡联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战机。如果能够摧毁这些飞机,不仅可以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还能减轻太原守军的压力。
他召集团部各主要干部,研究制定突袭计划。经过反复讨论,决定采取夜袭的方式,一举摧毁机场内的所有飞机。
计划的关键是要确保突袭的隐蔽性和突然性。他们决定利用当地百姓的帮助,化装成运输队混入机场附近。
通过侦察得知,日军每天都要从附近村庄征用民夫运送物资。这给八路军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伪装机会。
陈锡联挑选了一批身手敏捷的战士,让他们提前熟悉地形,演练突击路线。他们要在最短时间内突入机场,摧毁目标后迅速撤离。
为了确保行动万无一失,他们还在附近找到了最佳的集结地点和撤退路线。当地农民主动担任向导,带领部队熟悉地形。
团部制定了详细的战斗分工:突击组负责摧毁飞机,警戒组负责封锁道路,策应组负责阻击敌人增援。每个战士都清楚自己的任务。
时间定在10月19日深夜,这天是农历九月十五,月光明亮但有云层遮掩,正是行动的最佳时机。
部队提前两天就开始为战斗做准备。他们收集了大量燃烧材料,每个突击战士都携带了火把和手榴弹。
陈锡联向全团官兵交代:这次行动意义重大,要打得干脆利落。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战前动员会上,战士们个个斗志昂扬。这将是八路军改编后的第一次重大行动,必须打出威风来。
夜袭机场奇兵突击战火燎原
10月19日傍晚,769团的突击队员们化装成运输队,携带武器和燃烧物品,悄悄向阳明堡机场靠近。天色渐暗,月亮被厚厚的云层遮住,为行动提供了天然的掩护。
当地百姓自发担任向导,带领部队避开日军的哨卡,从机场的薄弱环节潜入。部队分成多个小组,按照预定计划分散埋伏。
午夜时分,日军营房内的灯光陆续熄灭,机场上只剩下零星的巡逻队在走动。突击队员们屏住呼吸,等待行动开始的信号。
陈锡联亲自带领突击组,潜伏在停机坪附近。机场上整齐排列着24架日军飞机,在月光下显出庞大的轮廓。
凌晨两点整,一颗信号弹划破夜空。这是进攻的命令,早已准备就绪的突击队员们立即行动起来。
警戒组迅速控制了机场的主要出入口,切断了日军的增援通道。策应组则在外围设下埋伏,防止敌人逃脱。
突击组的战士们分头行动,每人负责摧毁一到两架飞机。他们用特制的燃烧物点燃飞机油箱,扔出手榴弹炸毁发动机。
日军被突如其来的袭击打懵了,等他们反应过来时,机场上已是一片火海。值勤的哨兵还没来得及示警,就被突击队员制服。
有几个日军飞行员试图冲出营房抢救飞机,却被早已埋伏的八路军战士拦住。战斗进行得井然有序,每个环节都配合得天衣无缝。
突击队员们按照计划,快速而有条不紊地完成破坏任务。他们用最短的时间,将停机坪上的飞机全部摧毁。
日军营房里的敌人仓促应战,但面对早有准备的八路军,显得力不从心。他们的反击杂乱无章,未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行动开始后仅一个小时,24架日军飞机全部被摧毁。机场的重要设施也遭到严重破坏,短期内无法恢复使用。
陈锡联见目标已经完成,立即下令撤退。突击队员们按照预定路线,迅速向预设的集结点撤离。
当地百姓自发为八路军打掩护,用大车小辆堵住了日军追击的道路。他们还给战士们指引安全的撤退路线。
天亮时分,769团已经安全撤离到预定地点。清点人数后发现,这次行动不仅完成了预定目标,而且没有出现任何伤亡。
这次突袭的消息很快传开,在当地百姓中引起轰动。人们纷纷称赞八路军的勇敢和智慧,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阳明堡机场的战果震动了整个华北战场。日军失去了重要的空中支援基地,对其在晋北的作战计划造成重大打击。
这次战斗不仅显示了八路军的战斗力,也体现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正是在群众的支持下,他们才能取得如此完美的胜利。
捷报传出全国轰动蒋下令嘉奖
阳明堡机场被炸的消息传到太原,立即在军政界引起巨大震动。当地报纸用特大号标题报道了这一战果,称赞八路军的勇敢机智。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很快收到详细战报:八路军一举摧毁日军24架飞机,炸毁机场设施,重创敌军空中力量。战报中详细记录了战斗经过和战果统计。
蒋介石看到战报后十分重视,立即召集军事会议讨论此事。与会的国民党将领们对八路军这次行动给予高度评价。
这是八路军改编后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显示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不仅能打游击战,还能打大仗。蒋介石当即决定给予特殊嘉奖。
军事委员会发出通令,授予八路军769团团部两万大洋奖金。这在抗战初期是极为罕见的,体现了国民政府对这次战斗的重视。
《大公报》《申报》等全国性报纸都对这次战斗进行了详细报道。报道中特别强调了八路军与群众密切配合的作战方式。
阎锡山也派人向769团表示祝贺,并送来慰问品。这次战斗极大地鼓舞了山西军民的抗战信心。
日军方面对这次损失反应强烈,调查后处分了机场的相关负责人。他们不得不承认,低估了八路军的战斗力。
陈锡联接到上级转来的嘉奖令,立即召集全团官兵宣读。两万大洋的奖金全部用于改善战士们的生活条件。
这次胜利让八路军在华北战场上声名鹊起。许多国统区的青年纷纷要求参军入伍,投奖八路军队伍。
当地百姓编了快板书,讲述八路军火烧阳明堡机场的故事。这个故事很快在晋北地区广为流传。
军事专家们分析认为,这次战斗的成功关键在于情报准确、计划周密、行动迅速。特别是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支持。
这次战斗也成为抗战史上的经典战例,被收入军事院校的教材。它展示了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战术特点。
陈锡联后来总结说,阳明堡战斗的胜利,证明了八路军具备打大仗的能力。这极大地提升了全军将士的信心。
这次战斗的影响远远超出军事范围,它展示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能够在敌后开展有效的抗日斗争。国共合作的成效得到了具体体现。
全国各界人士纷纷发表评论,认为八路军的这次胜利,为全民族抗战树立了榜样。特别是展示了中国军队完全有能力打击日本侵略者。
阳明堡战斗后,日军不得不加强对机场的防守,调整了在华北的军事部署。这在客观上减轻了太原守军的压力。
这次战斗也成为八路军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八路军已经成长为一支能够独立作战的精锐之师。
769团在这次战斗中表现出的指挥艺术和战术素养,得到了军事界的普遍认可。这为八路军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