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世界,或许也是你我的世界。
鲁迅笔下的《祝福》,刻画了祥林嫂的形象,也描绘出来了三个世界。
是哪三个世界呢?
首先是鲁四老爷的精神世界,我们可以称之为“礼教世界”。
这个世界是稳定的、确定的。比如祥林嫂逃出婆家,这是不好的,因为冒犯了夫权;她被迫再嫁,也是不好的,因为败坏了风俗。
至于祥林嫂死在鲁镇祝福之时时,那就更是不好了,简直和犯了天下之大罪、触了全天下人霉头一样。
所以鲁四老爷大发雷霆,说祥林嫂是“谬种”,正式宣告祥林嫂在伦理纲常的礼教世界里,成了彻头彻尾的罪人。
鲁四老爷是什么身份?一个讲理学的监生,那他从小看到的世界就是伦理纲常的世界,长大后自然也是用带有伦理纲常的眼光去审视祥林嫂。
这个世界的规则本是漏洞百出的,但随着时代发展,它却在不断地向着下层社会延伸,这下好了,本来不需要遵守礼教的底层民众也逐渐被纳入了礼教统治的范围。
第二个世界是祥林嫂、柳妈、卫老婆子的精神世界,也可以称为中国传统的“民间世界”。
这个精神世界同样历史悠久,而且自有一套规则。比如,寡妇再嫁在我们的认知里再正常不过了。
因为在男权社会,一旦丈夫去世,女性就失去了物质保障,也没有了经济来源,如果夫家不愿意继续收留的话,那她们只能用再嫁这种方式来维持生存了。
即使像祥林嫂那样,没有孩子,从乡下跑到鲁镇当女佣,能自己挣得温饱,但挡不住女人从来都被视为夫家的一份财产,依然还是被绑了回去卖到山里。
祥林嫂再嫁之后,原本也过得不错,但灾难接踵而至。先是后夫也患病死了,这时祥林嫂有了儿子,还能守下去,虽然已经不能再算是贞节妇女,但日子过下去还是没问题。
可惜祸不单行,儿子被狼叼走,丈夫的哥哥就有了合法的理由来收走居住的房屋,祥林嫂无处可去,只好又回到鲁镇帮佣。
此时的祥林嫂,已经变成了人人厌弃的不洁之身,祝福的器物更是碰不得。
在民间的精神世界里,这种禁忌是早有说头的,人们早想出来了办法来破除这一禁忌,那就是柳妈告诉祥林嫂的“捐门槛”。
于是,祥林嫂用身上的所有积蓄——十二元鹰洋,去捐了门槛,但她却情愿用辛苦钱去买一份救赎。
然而在冬至祭祖时,这种美好的期盼却成了泡影。祥林嫂仍然不被四嫂允许碰酒杯与筷子。
这意味着,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礼教世界根本就不接受祥林嫂的忏悔,也压根不肯给她救赎的机会。
那时,礼教世界被视作权威,可这样的权威却宣布了她的不洁是永恒的、是不可改变的,而死亡的恐惧,却仍然有效、仍然挥之不散。
而叙事者“我”代表着启蒙者的精神世界,可以称为“启蒙世界”。
启蒙世界提倡科学与理性,也注重平等。因此,启蒙世界不该、也无法忽视祥林嫂的精神诉求,但启蒙世界能解决祥林嫂的精神困惑,给她的灵魂一个安稳的处所吗?
当流落街头的祥林嫂遇到“我”这样一位归乡的知识分子,她关于灵魂、地狱的提问,其实仍然在绝望地寻找救赎的缝隙,而这种寻找中又充满了矛盾:
她既希望有灵魂、有地狱,也希望没有。如果有,那她就不得不被锯成两半,但是,她却有希望与过世的亲人团聚。
如果你是祥林嫂,你该怎么选择呢?这是“我”不能给祥林嫂一个确定答复的原因。
现代社会依然存在新时代祥林嫂,也依然存在着鲁四老爷和“我”。对社会不公现象,比如新时代祥林嫂,应该少一些看客,多一些思考。
思考的内容可以是认知,可以是婚姻,可以是自我,但更多的应该是女性觉醒。
虽然那个“人吃人”的社会已不复存在,我们未必能够懂得鲁迅当时所看到的世界。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的文字,通过他所记录的故事,去体会他的思想,去了解他的为人。
去一览他的精神世界,最终的目的是无限接近他的精神世界。可怎么接近呢?唯有读书,唯有学识,唯有进取。
最后,小编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同大家共勉。愿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我懂一个道理: 满嘴仁义道德的人不能信,满嘴正义自由的人也不能信,这两种人都是要吃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