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套专业、完善的资产配置体系并非易事。它不仅涉及到财富或资管机构投研能力、服务能力、组织架构、操作流程的重塑,更直接关乎财富管理业务商业模式的重构。
——馨金融
洪偌馨/文
「世界上只有两位真正伟大的投资者,他们是史文森和巴菲特」,这句话来自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公司前董事长,也是知名的对冲基金管理人巴顿·比格斯。
说到巴菲特,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存在。尤其,他在喜诗糖果、可口可乐、富国银行、比亚迪、苹果等公司股票上的成功投资更是成为大众津津乐道的财富故事,「股神」的标签深入人心。
这也是中国人非常喜欢且容易接受的叙事:财富,往往来自于押中了某个机会。而曾经的「刚兑」强化了这种投资观念,不少投资者实现财富增值的方式就是筛选出某个产品或机会,然后大量、长期的持有。
相较于巴菲特,大卫·史文森则是个相对陌生的名字。他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宾,曾是耶鲁大学的首席投资官,在他管理的20多年里,耶鲁基金(全称:耶鲁大学捐赠基金)创造了近17%的年均收益率,是机构投资领域的绝对王者。
史文森是资产配置最坚实的拥趸,也是最成功的践行者之一。他打破了大学基金普遍趋于保守的投资组合,让耶鲁基金在稳健、收益、长期价值之间取得了完美的平衡。
人人都爱巴菲特,但要想穿越「低利率时代」,我们显然更需要史文森。
随着刚兑被打破、理财净值化,中国老百姓终于意识到,任何单一产品或者单一资产都无法实现风险与收益、短期与长期的平衡。历史数据也已经证明,资产配置是对抗「不确定性」的确定性解法。
但与此同时,多元配置也给投资者提出了比「选品」更为复杂的能力要求。
资产配置考验的不是单一维度的能力,而是一个体系的构建。从顶层战略的规划、到组织架构的配合、服务流程的再造,再到一线员工的能力建设……
早在几年前,中信银行便开始构建「资产配置」框架,这是其「新零售」战略下的重要一环,也是财富管理体系升级过程中的一条关键脉络。
如何让资产配置替代爆品逻辑,真正成为中国老百姓新的投资观?如何在低利率时代来临时,陪伴客户走过收益的「窄门」?这是中信银行试图穿越的「峡谷」,也是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亟待破解的课题。
1
重塑一种「投资观」
在投资管理领域,资产配置被大型机构投资者广泛应用,通过将低相关甚至负相关的资产科学组合,在不牺牲长期投资收益的前提下,降低组合的波动性,让投资组合具有更好的投资性价比。
然而,在财富管理领域,个人投资者并不在意这个方法。
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房地产投资的高回报、金融产品的刚性兑付,单一资产投资就可以很好地满足投资需求(例如,高净值家庭投资刚兑信托、富裕家庭投资刚兑理财)。
资产配置无用武之地。
随着中国经济由高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市场利率持续降低。如今,低风险低回报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越来越低;高风险高回报的基金产品,波动又太大;信托产品更是让人闻之色变。
简单买个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投资需求。
尽管净值化时代开启,曾经的规则都已被改写,也动摇不了很多人的投资惯性:依据展示收益等单一指标、时下热门的主题概念、或者所谓「高人」推荐,他们仍在努力地去筛选产品。
但后来,事实告诉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很难有常胜不败的资产类别,或者投资大师。
如果以十年的维度,统计包括A股、港股、美股、债券、黄金、原油、房地产不同资产类别在历史不同年份收益表现可以看到,几乎每一类资产(除了现金和债券),在不同年份都有涨有跌。
现在,利率下行趋势明显,超额收益难以持续,整个财富管理市场都在积极推动「以配置替代销售」。但这个转变带来的挑战是,机构需要重构自己的商业逻辑,而客户需要重塑自己的「投资观」。
对于老百姓来说,从买产品到做配置,不只是投资理财形式的变化,更本质的差异还在于:从只关注收益的多少、财富的增减,到还要关注自己及生活本身。
从生命周期视角看,每个人都处于人生的不同阶段,而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财务需求。只有清晰地了解每个人所处的阶段、大致的需求、主要的问题等,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做资产配置。
中信银行将人的一生划分为「Z世代(18-35)、中生代(35-60岁)、银发代(60+)」三个阶段,并针对每个阶段提供了相对应的财务规划理念、适配的管理工具,以及专业的财富服务,形成了全生命周期的配置方法,聚焦「人」而非只是「钱」。
为此,中信银行还提出了「长寿时代,做自己人生的CFO」的理念,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财务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财富管理需要「早规划、早行动、早复利、早受益」。
2
这是一场「无限游戏」
中信银行提到的全生命周期的财富管理,其实就是从我们一生、而非一时的角度来考量和规划投资理财这件事。
纽约大学教授詹姆斯·卡斯在《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一个哲学家眼中的竞技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上两种类型的「游戏」:「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
在他看来,社会与自然中的各种现象都可以被归类为这两种游戏模式:
有限游戏以赢得比赛为目标,具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有特定的赢家,而无限游戏则恰恰相反,没有确定的开始和结束,也没有赢家,其目的就是让游戏永远进行下去。
比如一场足球赛就是典型的「有限游戏」,但财富管理就是典型的「无限游戏」。
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普通投资者都习惯于追逐「爆款」和「明星」,把财富管理当作了一场「有限游戏」。而机构们也乐见其成,因为这种「顺人性」的做法可以很轻易地卖出规模,从而收取更多的管理费、代销费。
但资产配置的逻辑截然不同,长周期、多资产的特质决定了它或许很难取得令人「惊艳」的短期收益,但如果拉长时间来看,这种方式更容易做到收益的稳健与持续。
所以,关于全生命周期的财务规划,中信银行在「三分」人生阶段的基础上,还提炼出了四个核心步骤:收支平衡、风险防控、养老规划、长线投资。
具体来看,这「四步」的核心逻辑是:
即便经济增速未来会放缓,资产仍然是有回报的。它的回报来自于实体经济,只要经济还在增长(无非是增速会变慢一些),资产就会产生回报。
但是,资产回报会有周期性波动(牛市和熊市),投资者要想获得这种回报,持有周期必须足够长,靠低买高卖的择时操作是不稳定的。
而在这个「足够长」的时间中,不能排除出现意外、疾病和死亡等尾部风险。一旦发生这些风险,对个人和家庭会造成重要影响。
所以,在开启长期风险投资之前,要先做好风险预防,用恰当的保险产品把风险转嫁出去。
与此同时,中国将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抚养比持续攀升,社保基金压力显著增加,我们可能很难像父辈那样,仅靠退休工资就能实现不错的退休生活。
因此,在开启长期风险投资之前,还需要先给自己存一笔与生命等长的养老钱,社保plus,幸福plus。
安排好上述两个重要事项,再预留出足够的现金流以满足日常开支。如果还有余钱,便可以安心开启长期投资,长久期资金匹配在长久期资产上。如果投资得当,实现财富增值的可能性是比较高的。
中信银行又在每个步骤给出了具体的操作要点。
以风险防控为例,首先,在低利率环境下,运用定期存款锁定当前利率水平,存好「保本的钱」;其次,通过购买意外险、重疾险、终身寿险等保险产品,通过一笔「保障的钱」转移尾部风险。
再来看看养老规划,第一,了解已储备的养老资产有多少;第二,明确养老目标,并测算养老缺口;第三,基于前两者选择适合的方式,以增加退休后还能带来固定收入的养老投资。
例如,选择社保+方案,在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的基础上,帮助客户增添一笔「与生命等长的确定性现金流」,包括享受税优的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等。
有风险承受能力的客户,可引导适当参与养老FOF基金配置,实现养老钱的潜在增厚。
数据显示,到2035年,中国大陆的预期寿命将达到81.3岁,也就是说中国已经进入了长寿时代。不仅如此,老龄化还叠加了少子化、利率下行等因素,花钱更多、攒钱更难。
这也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生活方式和和生存方式变化的挑战。而如何将我们前半生努力工作积累的财富,转化成后半生体面、幸福的生活,这才是财富管理的真正意义所在,也是中信银行幸福财富体系的终极目标。
3
场景化的配置工具
通过「三分四步法」,中信银行将全生命周期的资产配置这件事「化繁为简」。
但即便如此,真正落到实践当中,或许还是会有很多人觉得难以入手。毕竟,从「看懂」到「会做」,中间还隔着很远的距离。
针对这种普遍现象,中信银行为每一个阶段的不同「配置」需求,都开发了相应的工具。
在中信银行手机银行App上,用户可以看到自己的资产配置「仪表盘」,这是将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导入「三分四步法」之后得出的结果。
当下自己的资产配置情况如何,还有什么不足,下一步要怎样完善……一目了然。
「Z世代」阶段,从初入职场到成家立业,收入逐渐增加但消费也与日俱增。
这一阶段最大的挑战在于平衡收支,所以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张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同时,迈入攒钱第一步,并形成合理规划的意识。
中信银行的「拿铁计划」就将这一目标化繁为简拆成了两步——「目标设置」和「先攒后花」,通过极简的产品设计和理财定投的方式,将攒钱的门槛、难度和「痛感」降至最低,而将最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最大化。
中生代阶段,逐步进入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事业和收入进入成熟期,但也是压力和责任最重的的时期。
这时候,最好尽早规划「一本科学的养老账本」,准备好「与生命等长」的现金流,为自己和家庭的稳定负责。
为此,中信银行在业内首创「幸福+」养老账本,运用大数据支撑和科学算法,通过归集呈现,包括养老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以及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等更多养老储蓄,打造养老心理账户。
银发代阶段,退休之后开始享受生活,但因为收入同步减少。如何合理分配和使用养老资金,如何确保未来数十年现金流支出的可持续性,如何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至关重要。
针对银发代对于资金的长期稳健、安全性、周期性现金流、突发性资金支取,以及支出的可持续性等多方位需求,中信银行建立了以投研驱动的大类资产配置的方法,力求稳健的长钱投资。
4
看不见的「护城河」
乔布斯曾总结苹果公司最擅长的事,「使复杂的应用程序变得更加简单,并且使它们在应用过程中拥有更强大的功能。」
这种把复杂留给自己,简单留给用户的理念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
简单、便捷、易用,是互联网产品横扫用户的不二法则,但一度也是让金融产品和服务难以企及的标准。
以资产配置为例,银行作为财富管理机构,要从全市场优选适合的产品,并且保证专业、安全、稳定,同时还要兼顾不同用户的需求,做到尽可能精准的匹配。最后,用户的操作界面上也要足够简洁、易懂,以确保配置的顺利执行。
这也是为什么说资产配置不仅仅是一个策略、一种理念,而是一套复杂、多维的体系。那些用户看不见的能力,往往才是一家财富管理机构真正的「护城河」。
以中信银行为例,除了前面提到的场景化工具,以及简洁的操作等可以看到和体验的部分,其资产配置的落地还涉及另外几个层面:
第一是专业的投研。
仅以产品角度来看,截至2024年6月末,国内已有12036只公募基金产品(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和4万只银行理财产品(数据来源: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这还不算保险等其他产品。
要从如此海量的产品池里选中理想的产品,并实现前述提到的不同客户群体的财富目标,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中信银行不仅打造了自己的投研团队,还依托中信金控旗下的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中信信托等专家智库的力量,共同形成对全球市场的投资观点和策略建议。
第二是持续地输出。
基于专业的投研体系,才能持续不断地对外输出优质的策略和建议。
不仅如此,中信银行层面还成立了零售资产配置委员会,每季度推出《大类资产配置报告》,每月会有《致投资者信》,每周会有《投资策略周报》,为客户提供涵盖大类资产配置、风格配置、行业配置、管理人甄选等在内的综合配置方案。
第三是「武装」到一线。
目前,银行网点及客户经理仍是深度触达和服务客户的主要媒介,尤其在为客户制定资产配置方案时,不仅需要充分理解客户需求,还要求一线人员将市场机遇和投资逻辑讲解清楚,并与客户达成共识。
这与过去销售产品的要求截然不同,对一线人员的综合能力,以及持续获取专业投资信息的能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中信银行则依托前面提到的投研及策略体系,实现了对一线人员的能力构建和专业支持。
第四是全天候「陪伴」。
除了6000余名理财经理和400余名专业财富顾问,中信银行的智能财富顾问数字人「小信」7x24在线,实现了线下+线上结合,全天候、全流程、更主动地「陪伴」。
5
结语
其实近两年,明星基金陆续「走下神坛」,投资者已然意识到个体制胜的神话不可复制,也无法成为常态。但与之对应的投顾服务、配置体系却并没有及时地匹配。
究其根源还在于,构建一套专业的、完善的资产配置体系并非易事。它不仅涉及到财富或资管机构的投研能力、服务能力、组织架构、操作流程的重塑,更直接关乎财富管理业务商业模式的重构。
因为从销售模式到配置模式,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是截然不同的底层逻辑和收费方式。按照后者来看,必然会牺牲财富或资管机构一定的规模增长与短期收益。
这也是为何现在财富管理市场上,资产配置提的多但却做的少、做的慢。
而中信银行希望成为那个探路者。
从「三分四步法」、全生命周期的规划,到执行层面「有温度的资产负债表」,再到具体的工具箱……从前台的体验,到中后台的能力……这是一套完整的「资产配置」体系,也是中信银行在财富管理领域提前布局、深耕多年的成果。
中信银行希望以更专业的资产配置体系、更有温度的财富管理服务,陪伴客户一起穿越「低利率时代」。
友情提示,设置星标不迷路哦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你我都该珍惜原创的价值,相信优质内容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源、微信号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