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待过一个家长,孩子患有轻微自闭症。
咨询时,她告诉我,在孩子确诊后,她还是经常因为孩子的某些“不正当”行为而打孩子。
我问她“不正当”行为是指什么,她说就是孩子拼乐高时叫孩子吃饭不听等等。
在我看来,其实是孩子在专注某一件事时没有给她回应,仅此而已。
当时我有些许生气,我跟她说:“如果我是你朋友,我可能会对你骂顿饱的。”
或许很多人对作为咨询师说出这种言语有异议。
确实,所有人都告诉我们,做教培一定要给家长提供情绪价值。
但是,后来我跟这位家长非常友好。在她某一次接娃下课回家时,她突然跟孩子说一句:“洋洋,去,给老师一个拥抱。”孩子转头就往我身边跑来,给我大大一个拥抱,把我这么一个大叔感动得不要不要的。

曾经有一个网友留言说:我对线下培训机构的老师要求就是情绪价值要给我孩子上满。虽然我没提,但是我去的机构都是这样的。毕竟这样孩子才愿意上,家长才会一直续费。
另有网友这么回复他:机构就是赚你这样人的钱。有良心的工作室才不会给你提供情绪价值,他们只会认真教学。
首先,给孩子情绪价值上满,他就真的愿意学吗?这本身就是伪命题。
孩子玩手机是开心的,那么给孩子玩手机算是满足到他的情绪价值吗?
孩子喜欢吃零食的,那么给孩子吃各种垃圾食品算是满足他的情绪价值吗?
如果算,这些行为中,他真的有所成长吗?
其次,机构会不会利用了这种需求呢?我见过少儿编程机构允许孩子课上玩游戏,也见过学科培训机构的老师每周给孩子带零食,孩子真的都非常喜欢来机构“上课”,但就真的学习了吗?
现在确实有很多机构把输出“情绪价值”作为销售和教学老师的基本技能,跟家长沟通的时候都用基本公式:问—答—赞。
当大家知道提供给孩子情绪价值就能让孩子得到满足,这就演变成“控制”。
沟通时让人舒服,是一种能力,但这种能力变成一种手段或者算计时,它就变质了。
所以我对教培行业中不断地重申要为客户提供情绪价值有点反感。
并不是反感“情绪价值”的定义——这个词,换作以前的说法就是高情商——而是反感它背后所隐藏的功利性和算计感。更甚的是,现在把它当作是必备的手段。
我曾经陈述过现在的教培行为是低效的、低性价比的。有教培人反驳说,他也付出了服务和情绪价值,这样的付出也是付出。
教培经营中除了教学和服务,还有情绪价值的输出,如果每个行为都有一个“价格”,那么家长交的钱里,有多少是支付到教学行为中呢?如果教学低效,机构是否又以支出了“情绪价值”作为理由回应家长的不满呢?
有网友总结得很好:现在很多骗子都把诈骗当作劳动,觉得输出了情绪价值,而且他们并不以此为耻反而为荣。

在一个什么都讲市场交易的社会环境里,所有的东西都明码标价。
所有的关系都变成一种交易或者利益权衡,例如婚恋关系有物质要求;亲友关系要价值观一致,不然“断亲”。
兴趣爱好变成一种“生产力”工具,互联网的闲暇消遣都要考虑“注意力”经济……
因为陪伴和情绪价值变成了一种“消费品”,所以骗子能够轻松对独居老人下手。
因为缓解教育焦虑变成一种普遍需求,所以教培机构可以低效但持续收费。
教培机构的准入门槛低,什么专业的人、什么水平的人都能做教培。所以有的教培机构在教学质量上无法达到市场的平均水平以上,就用一些所谓的服务和情绪价值来凑数。有的教培机构负责人甚至厚颜无耻地说:孩子学得怎样不重要,最重要让孩子开心,让家长有被重视的感觉就可以。
当一个教培机构不再以教学效果为目的时,教培的功能就偏离了教培的意义了。
贩卖情绪价值的机构,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学质量的自信程度。
教育除了让孩子学习知识外,还要学会平衡现实和理想。如果一个家长或者孩子,一味追求所谓的情绪价值供给,那么孩子很难学会为他人考虑。机构一味考虑情绪价值输出,这样受到伤害的并不只那个索取情绪价值的孩子,还会侵害到一起学习的其他学生的权益。
如果教培人一直都在做情绪价值输出的那个角色,他在功能上会失衡,导致他在其他地方寻求认可、关注的结果。
以前的文章总有一些昵称是“某某老师”的网友留言,留言的内容是以骂人为主,不是讨论文章内容,所以我给他的留言取消精选。当他发现自己评论的内容没有被公开,他一般会继续留言“作者这是怕了吗,留言都只给自己看不敢给其他网友看”。

做教育、做教培的,一定要有教学的态度和教育者的立场。先真,再好。输出情绪价值,是一个素养高的表现,但我讨厌它在教培行业成为一种利益权衡。
做教培的,不能在没有教学效果的时候以输出了情绪价值为借口,情绪价值就是一种虚无的主观感受。贩卖情绪价值,就像现在市场各种“割韭菜”的商业行为,兜售一些概念性的经营理念,然后再以各种鸡汤文化来温养投资人。
“情绪价值”其实跟PUA没什么区别,只是一个给人好感、一个给人不适感。如果目的是正确的,它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已。但如果它变成了交易本身,那么它就是一种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