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芬兰和爱沙尼亚没跟中国企业联手建海底隧道。结果现在,他们发现事情压根儿没按预想的来,反倒是卡壳了,进退两难。
面对庞大的资金短缺和技术上的挑战,他们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盼着中国能重新琢磨琢磨,加入这个项目。这么说吧,中国还有没有必要去接手这个棘手的活儿呢?
早在2014年,芬兰和爱沙尼亚就有了个大胆的想法,打算在两国首都赫尔辛基和塔林之间建一条海底铁路隧道。这条隧道可不短,全长有103公里左右。要是建成了,从芬兰去爱沙尼亚就不用再花上两小时了,25分钟就能搞定。这样一来,北欧这一带的经济和人员流动肯定会更加活跃,好处多多。
中国公司在修建海底隧道和高铁方面很有一套,他们是港珠澳大桥、福平铁路海底隧道等多个世界级项目的领头羊。到了2019年,芬兰那边跟咱们中国的点石基金有了初步的合作想法,打算筹集150亿欧元,换算成人民币大约是1132亿元,来一起推进这些大项目。
但是,就在两边眼看就要签字画押的时候,欧盟冷不丁地说要对中国的投资安全性再做考量,美国也紧跟着掺和进来,告诫芬兰政府别让“中国把控了重要基础设施”。在各种政治力量的挤压下,芬兰最终还是舍弃了中国的投资,转头去欧洲内部找钱去了。
然而,事实很快给了他们当头一棒——五年时光匆匆流逝,隧道工程却依旧原地踏步,来自欧洲的资金援助更是少的可怜,曾经的美好设想现在看来不过是场空欢喜。看着隧道项目迟迟不见起色,芬兰和爱沙尼亚又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到了2024年,芬兰和爱沙尼亚就已经跟中方聊过这事儿,但那会儿没聊出个所以然来。最近呢,看起来芬兰那边又想跟中方重新把这事儿拾起来谈谈。
那么,咱们现在还得琢磨下,参加这个海底铁路隧道项目到底值不值得?说实话,从目前的情况看,好像没必要硬凑这个热闹,原因嘛,有这么几点:
一方面,这个隧道工程要花好多钱呢。从官方的消息里了解到,刚开始签合同时,预算是150亿欧元,换成人民币大概就是1132亿。但现在的形势跟以前大不一样了,通货膨胀、材料价格疯涨,再加上人工费也越来越高,所以实际建起来的费用,早就超过了刚开始算的那个数了。
同时,欧盟那边的经济情况也挺让人头疼的,各个成员国都在忙着处理自家的财政问题,收支不平衡搞得大家焦头烂额,实在是拿不出多余的钱来补这个缺口。
说白了,欧洲那边融资审批拖拖拉拉,私营老板们对这个项目也没啥热情。本来还盼着欧盟的“连接欧洲设施基金”能给点钱,结果欧盟自己手头紧,这个项目就被晾在一边,没当成重点来办。
再说,就算资金难题被搞定,建隧道这事儿还得过不少技术难关。就像欧盟那严格的环保规矩,项目推进时说不定会被各种环保团体给绊住,审批手续多得让人头疼,搞不好还会让工程进度变慢、花费超出预算。
另外,这条隧道面临着不小的政治隐患。这些隐患主要来自两大势力:一个是美国,另一个则是俄罗斯。
说到俄罗斯那边,爱沙尼亚在欧洲算是相当“不买俄罗斯账”的国家之一。对于跟俄罗斯走得近的中国,他们心里头也多少有点不痛快。就在今年开头,爱沙尼亚的外交部长马古斯·萨可那,还公开对中国指手画脚,说“乌克兰要是顶不住,中国可就捞到大便宜了”。这种硬碰硬的政治态度,让人不禁琢磨,以后跟他们打交道时,会不会突然给你下个绊子呢。
但这不代表中国会毫不犹豫地回绝芬兰和爱沙尼亚的提议。对我们来说,欧洲仍然是个值得努力争取的合作伙伴。如果这项工程能够顺利完成,它将是我国高铁技术与基建实力进军欧洲市场的另一块重要“名片”。
但话说回来,芬兰和爱沙尼亚得展现出实实在在的诚意才行,而且得保证以后不再出现变卦的情况。
说白了,中国在搞全球基础建设的这块儿,那可是数一数二的。但咱们也得精明点,不会再傻乎乎地往政治、经济的火坑里跳。至于跟中国企业能不能再次携手,那就得瞧瞧芬兰和爱沙尼亚给出的合作条件,能不能让咱们心服口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