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上将许世友,人送绰号“大刀团长”,这个美称是如何得来的?

观景说史 2023-07-12 21:07:59

许世友将军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出身少林,参加红军后曾7次参加敢死队,并5次担任大刀敢死队队长,屡立奇功,人送绰号“大刀敢死队长”,然而后来许世友将军还有另外一个响亮的绰号“大刀团长”。

那么,亲爱的读者们,你们知道许世友将军“大刀团长”是如何来的呢?

1906年2月2日,许世友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许家洼(今河南省新县许洼)一个贫困农民家庭。

由于家庭贫困,许世友在8岁时就到少林寺习武,经过8年的刻苦锻炼,他掌握了一身十分过硬的少林功夫。在他所学的所有功夫中,刀法是最犀利的,一刀下去能把12个摞在一起的铜板,整齐切为24块。

在习武8年后,许世友回家探亲时,他因失手将仗势欺人的地主恶少打死而被官府捉拿,被迫四处流浪,后来到直系军阀吴佩孚部当兵。

由于军阀腐败不堪,许世友转而投身于革命中,凭借着他那一身过硬的本领,在与敌人的斗争中是屡建奇功,成为了我军中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传奇人物。

由于当时缺乏武器弹药,一些冷兵器便成为了革命者手中的利器,而许世友最令敌人胆寒的武器就是他手中的大刀。

许世友在参加革命之初,曾担任过农民义勇队大队长,便带领队员们四处去寻找锻造大刀的原材料,随后再教授队员们练习刀法,队员们的刀法进步很大,他们利用手中的大刀不断从敌人那里夺来枪支,来武装自己。

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许世友担任红四军三十四团团长,部队归红十二师管辖,该师师长是著名的陈赓大将。

许世友是陈赓麾下的一员猛将,一有硬仗恶仗,陈赓总是会第一时间想起许世友。许世友在平时的生活除了打仗之外,就是喝酒、睡觉,再加上练武,还督促战友们练刀法。

自从红十二师决定要攻打黄安县城后,就不断派出部队去袭扰守城的国军第六十九师,这让国军师长赵冠英提心吊胆,也让国军士气低落。

1931年11月10日夜,陈赓决定先拔掉黄安城外的东王家据点,便指挥部队对该据点进行攻击。第二天赵冠英赶紧派出两个团前去支援,这种情况早就被陈赓所料到,已经提前埋伏好两个团进行阻击,敌军被击溃无功而返只能再次退回城内。

14日天蒙蒙亮,陈赓再次下令让一个团攻击城外另外一个据点下徐家,然后把许世友的34团放在黄安城南三里店一带,目的是为了阻止敌人出城往南而逃。

许世友指挥部队到达预定地点后,抢占大路两边的有利地形,随后赶紧修筑防御工事,以防敌人被惊吓后往城南方向逃跑。

果不其然,黄安城外的据点被红军猛烈攻击后,城内的敌人惶恐不安,随后两个团的敌人见势不妙就赶紧从城南出逃,一下子就与许世友率领的红34团接上了火。

敌人武器精良,轻重机枪一同上阵,他们仗着人多势众突破了红34团前沿阵地,随后猛扑向红34团主阵地,想要一鼓作气突破红34团防守的阵地。

这时候,陈赓正指挥红十二师全力攻城,他从望远镜中看到敌人快要突破了红34团的阵地,是十分焦急。

正在这个关键时刻,许世友抽出随身携带的大刀,然后振臂一呼,率领全团战士冲入敌群中,与敌人展开白刃战。别看人数上红34团少,但在气势上却远远要高于敌人。

红34团在许世友的带领下,人人都会打拳舞刀,单兵作战能力是非常强的,不一会儿就把敌人打的落花流水,只能狼狈跑回到城内,许世友率部终于是守住了阵地。

另外一边的陈赓看许世友守住了阵地,就命令部队展开更加猛烈的进攻。赵冠英的部队那是英勇善战的红军的对手,红十二师很快就要占领了黄安城。

这时候敌师长赵冠英率领部分敌人想要再次从许世友防守的阵地逃跑,但许世友再次带领战士们跃出战壕,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又把这些人赶回了黄安城。

整个黄安战役历时43天,陈赓率领红十二师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将城内的敌人全部歼灭,并活捉敌六十九师师长赵冠英。

红军攻克了黄安县城后,陈赓看到许世友时很是高兴,他半开玩笑地对许世友说:“许和尚,你的大刀杀敌威力这么大,干脆改名叫‘大刀团长’算了。”

从此,红34团团长许世友的大刀团长的这个绰号便威名远扬。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对他的这个“大刀团长”的绰号还是十分得意,说这是陈赓大将封的,他还表示在敌群中耍大刀是最过瘾的事。

资料来源于: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纵览》等

1 阅读:128
观景说史

观景说史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