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斯大林”——从KV到IS重型坦克的演进(三)

赛买讲育儿 2023-03-01 17:13:19

KV重型坦克2年战时使用经验的反思

苏联红军在1941年6月22日之前,除了上万辆各型旧式坦克之外,装甲机械化部队的真正精锐是两种“通用坦克”——既较轻一些的T-34/76和较重一些的KV-1。当然,如果算上利用KV-1底盘洐生出的KV-2,那么还可以再加上一件“杀手锏”。但KV-2很难算作通常意义上的坦克,按其本质应该归入自行火炮的范畴,不过其与KV“通用坦克”的深厚血缘却无法抹杀,也正因为如此,原先的KV坦克被称为KV-1。二战前夕,苏联西北方面军指挥部要求为4辆试验用的KV-1安装上152毫米的榴弹炮。科京设计局中最优秀的设计师被召集起来完成这个项目,两个星期后,一种新的试验车型设计完成了。1941年初期,这种坦克被命名为KV-2。1940年2月10日,KV-2原型车进行了第一次测试,当时苏联的设计师们并不具备设计如此重型坦克的经验。他们在榴弹炮的炮身上安装一个小盖子,这个小盖子的作用是防尘以及弹片和子弹。在第一次射击的时候这个盖子被撕裂了,之后就再也没有使用过。1940年,2辆KV-2坦克就被送至前线,这2辆KV-2坦克向已经被攻占的雕堡射击,射击效果很好,不过据说在苏联卫国战争前KV-2并没有参加过战斗。

■基洛夫工厂内的KV-2 U-0(预生产型)样车

KV-2 1940年型重型坦克装备一门缩短身管长度的M-10榴弹炮,该炮可以发射52千克的高爆弹,而海军同口径的1915/28型被帽穿甲榴弹也可由KV-2发射,不过这种炮弹一般只有海军使用,而且库存很少。除了高爆弹及被帽穿甲榴弹外,KV-2的操作手册上还写着如何使用穿甲弹和反混凝土炮弹,但笔者相信即使有3个装填手也很难在狭窄的炮塔中有效的将沉重的穿甲弹塞入炮膛。KV-2坦克携带36发炮弹以及3087发机枪弹。6名乘员:坦克车长,炮长,副炮长(装填手),第二装填手,驾驶员,无线电操作员。除了这门令人印象深刻的152毫米榴弹重炮外,还有其他一些类型的火炮曾被设计安装在KV-2上,其中一种是长身管的106.7毫米ZIS-6型炮。从1941年5月至6月,安装ZIS-6型炮的KV-2进行了测试,不过失败了,主要问题是该炮所使用的炮弹很重,不便于一个装填手操作。1941年3月的时候,另外一种85毫米F-39型炮也试图安装在KV-2上并进行了测试,不过似乎之后这方面的记录便很难找了。1940年后期,KV-2重型坦克正式装备部队,苏军坦克兵喜欢称呼KV-2坦克为“大胆的人”。

■KV-2

可想而知,也只有科京这类手眼通天的人物,才能搭着KV-1的顺风车搞出个如此骇人的大脑袋怪物,但KV-1也正因为有了这么个重达52吨的“怪物兄弟”,才会让人一方面感慨其底盘的拓展潜力,另一方面却也令其身份变得不清不楚。但无论如何,如果说T-34/76坦克带给人们的只是震撼而已,那么KV-1和其怪物兄弟KV-2无疑就是德军士兵的噩梦。1940年2月,KV在位于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开始生产,当年生产了243辆。到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前一共生产了636辆。战争爆发3天以后,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就开始遭遇这些庞然大物。一名德军士兵如此描述当地的情景:“6月24日,在通往列宁格勒的大路上遭遇了可怕的KV-1和KV-2坦克,我们连从800米距离开始射击,什么反应都没有。直到50米距离,我们的炮弹还是被弹飞,KV坦克根本不看我们,从我们身边开了过去攻击步兵。结果我们必须掉头在后面追赶!直到30米距离上,我们才能用Pzgr40钨芯穿甲弹从后面打破其中一些坦克!”但由于苏军大多为老旧的BT坦克和T-26坦克,加上第6装甲师也在高地配置火炮和35(t)坦克进行夹击,苏军最终在6月24日傍晚战败。德军调查后记录,当天共有29辆KV-1和KV-2坦克被摧毁,但大多是陷进软湿地区等技术原因,其中一辆被击中70炮以上,无一贯穿!而德军第113装甲掷弹团第37坦克歼击营的37毫米反坦克炮全部被压毁。8月13日,一个加强了100辆坦克的德军步兵团遭遇一队KV-1坦克,德军坦克根本无法阻拦KV的冲击,数十辆坦克被击毁,其中几辆捷克38t坦克直接被KV-1压扁了。最后仍然是88高炮前来救驾,迫使苏军坦克后撤。

■斯摩棱斯克进攻战役中被击毁的KV-1重型坦克

可惜的是,尽管KV-1作为两种“通用坦克”较重的那一种,在战争初期一定程度上阻涉了德国闪电战装甲铁拳的快速推进。但由于战术使用及机械可靠性问题,红军官兵对KV系列坦克的评价并不高。特别是装备KV坦克的部队很难完成快速突击任务(战争初期的大溃败中,苏联红军往往以反冲击的形式进行防御作战),这使其与最初“通用坦克”的设计目标相距甚远。当然,这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由于战争初期苏军坦克部队非常缺乏训练,许多人只有70多个小时课堂学习就仓促上阵,根本没有时间熟悉机械性能,演练集群战术。而且这时的苏军坦克大多数没有装备无线电,坦克之间的交流居然依靠旗语,这在实战中是不可想象的。古德里安回忆道,苏联坦克之间缺乏配合,各自为战,应变能力很差,通常是装着电台的指挥坦克后面跟着一群坦克,如同老母鸡领着一群小鸡,一旦指挥坦克被毁,其余的坦克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很容易被德军坦克分割歼灭。经历过大清洗的苏军将领指挥谨小慎微,不敢改变事先制订的作战计划,因为怕担责任,一旦战局发生逆转就一筹莫展。

另一方面,红军坦克兵普遍反应KV坦克动力/传动系统可靠性不高,这也限制了KV坦克扮演预定中的“全能角色”。KV坦克的传动装置主要同由主离合器、变速箱、转向离合器及制动器和侧减速器等部件组成。主离合器的结合与分离、变速箱排档的更换以及转向机构的分离与结合,均由驾驶员通过机械拉杆操纵。但这套系统的问题在于,变速箱设计不尽合理,离合器分离十分困难。(美国人在1942年评估了两辆苏联赠送的KV-1S重型坦克后,甚至认为该车驾驶员要靠锤子才能换档)。总的来说,KV坦克传动系统故障率高,而且维修困难,似乎所有机械故障都有它的份,履带也经常断裂和脱落。由于KV坦克战斗全重太大,苏军又缺少重型牵引车和维修机械,难以适应长途行军,行军战斗途中一旦KV坦克抛锚无法修复和拖带,这在战场是致命的。战争初期第15机械化军第10坦克师一份报告上记录了63辆KV-1坦克中56辆的战损情况:其中11辆在战斗中损失,11辆因迷路而损失,34辆因为机械故障被抛弃,KV坦克机械可靠性之糟糕可见一般……其实对KV重型坦克机械可靠性不佳的问题,科京和他的人马心知肚明,相关的努力也一直在进行中,比如一套全新的传动系统正在设计中,只要假以时日可靠性问题一定会得到圆满解决。然而,这一切需要的是时间,但战争在1941年6月22日的“意外”爆发,却使这一切变得困难重重——原因很简单,这种触及筋骨的改进也就意味着KV坦克的暂时停产,而这在1941年6月22日之后是不可能的,哪怕一天也不可能。

有意思的是,尽管有人说,德国军队在东线的战争,似乎就是一个个分散在漫长战线上的德国士兵,和铺天盖地、咆哮而来的大群T-34坦克间的战斗,后人每每提及T-34,“倾斜式装甲、长身管高初速火炮、强劲的动力与宽幅履带”这几点特征一定会陡然现于脑海,但殊不知同样的评价却也可以用于科京的KV-1,至少从设计意图上来看,的确如此。当然,这不等于说KV-1的饱受恶评就是红军战士们的无理取闹,然而问题的关键究竟在哪里却是一定要弄清楚的。对这件事情,也许到了60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站在更客观的一个角度来看。其实,在T-34/76获得成功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采用了车体倾斜装甲技术这种“雕虫小技”。按说,早在1914年前的海军造舰竞赛中,列强各国(特别是作为竞赛主角的英德)就注意到了倾斜装甲板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将其付诸于实践,然而令人深感意外的是,人们却再没能在这两个列强此后的任何一辆坦克上发现任何一块倾斜装甲板,这种情况直至T-34/76的出现,才令人们如梦初醒——原来坦克也是可以这样造的!所以,适当厚度的倾斜装甲作为T-34/76上最闪光的设计当之无愧。

■T-34-76 1940

说穿了,T-34/76的技术优势主要就体现在机动性及与之相称的防护性上,至于向来以出产质优火炮而著称的德国军火工业使德国坦克对T-34/76火力优势的赶超则显然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困难。试想,如果没有倾斜装甲在保证防护优势的前提下将车重降了下来,发动机与传动装置的负荷也因此都在能承受的范围之内,T-34/76的下场只怕比“索玛”S-35、“马蒂尔达”之类的战场“慢跑者”好不了多少;然而对于红军中另一款同样采用倾斜装甲设计的KV-1重型坦克(其发动机与火炮基本与T-34/76并无二致),人们却恶评如潮,这里面的关键在于科金没有将其科什金的“手艺”学到家,对于取舍二字没搞懂——装甲板倾斜设计的立意就是以车内空间换装甲减厚减重,你还搞那么厚。结果,有限的倾斜装甲设计并没能让KV-1的战斗全重保持在动力/传动装置可承受的范围内,再加上传动系统本身的设计又并不完善,超重的原因使机械故障频发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KV-1受的恶评又不完全是设计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因于过于仓促的投产根本来不及剔除瑕疵,况且战斗全重比KV-1要低的T-34/76传动系统的可靠性其实也并没好到哪里去,一些T-34/76行军时不得不背一套备用传动装置。只不过由于1941~1942年的大部分战斗中,苏联战线一直是向后退的,这使很多战损或是机械故障的坦克无法回收,被留在了敌人的控制范围内,而在这些损失的坦克中,KV-1昂贵的造价特别令人心疼,这才使其在红军战士中的形象变得尤为恶劣。事实上公平地说,抛开传动系统方面的可靠性问题,由于更重的装甲和更快的火力反应速度,KV-1在效率上要明显优于双人炮塔的T-34/76,KV-1在防御战中还是能够显示出比T-34/76更高的战斗力。特别是考虑到1941年9月,迫于前线形势,基洛夫工厂迁往位于乌拉尔山脉的车里雅宾斯克,与当地的拖拉机厂等工厂合并为一个规模宏大的坦克制造厂,重新开始生产KV-1后,这种坦克在装甲防护方面又进一步进行了强化,只要不因机械故障趴窝,其装备的ZIS-5 76.2毫米坦克炮能够在800~1000米的距离上撕开战场上大多数装甲目标,而面对当时德军任何现役坦克的炮火,KV-1的装甲防护又基本上能够“免疫”,理论上德军只有88毫米高炮能摧毁KV-1和KV-2坦克,但是由于88炮行动不便,架设困难,所以88毫米高炮很难有机会射击KV坦克,尤其是难以对抗52吨的KV-2或者是防护性相近的KV-1C,这让缺乏重型机动反坦克火力的德军指挥官暴跳如雷。(未完待续)

0 阅读:60
赛买讲育儿

赛买讲育儿

大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