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价值规律角度分析当前在职教师有偿补课问题

啸扬趣事 2025-02-02 09:16:46

从价值规律的角度分析在职教师有偿补课问题,需要结合教育服务的供需关系、劳动价值分配以及社会资源配置等多方面进行探讨。

1. 价值规律的基本逻辑

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市场经济中,当某种商品或服务供不应求时,价格会上升;反之则下降。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教育服务市场。

2. 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的供需矛盾

(1)需求方:教育竞争催生补课需求

并非所有家长都希望严禁在职教师有偿补课,部分有经济实力的家长希望通过补课帮助孩子提高考试成绩,尤其是在中高考等重要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弥补某些薄弱学科不足,提前掌握更高年级的知识,以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也有部分家长希望通过补课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如音乐、美术、体育等。中小学补课家长需求的背后,反映了教育竞争压力、资源不均衡和家长教育焦虑等多方面问题。部分家长希望通过补课提升孩子成绩,助长了补课市场。当前教育体制下,升学竞争激烈,家长和学生普遍存在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超额需求。在职教师因其专业性和对考试体系的熟悉,成为补课市场的“稀缺资源”。

价值规律表现:补课需求旺盛时,教师提供的补课服务价格被抬高,形成市场溢价。

(2)供给方:教师劳动价值的双重分配

在职教师的劳动价值本应通过公立教育体系(工资)体现,但由于以下原因,部分教师选择通过补课实现额外价值。

公立教育薪酬偏低:教师工资可能未能充分体现其劳动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导致其通过市场化的补课服务寻求补偿。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优质教师资源集中在少数学校,加剧了其他学生通过补课“追赶”的需求。

3. 价值规律下的矛盾与问题

(1)扭曲教育资源的公共性

教育本应是普惠性公共产品,但有偿补课将教育资源商品化,导致资源分配失衡,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能购买更多教育资源,加剧教育不公平。另外分散教师精力,部分教师将精力投入补课市场,降低公立教育质量,形成“校内低效、校外高价”的恶性循环。

(2)劳动价值的异化

教师的劳动价值被割裂为两部分:

公共价值,通过公立教育服务社会;私人价值,通过补课服务实现市场回报。当市场回报远高于公共回报时,教师可能倾向于后者,导致职业道德与公共责任的冲突,这也就是师德师风问题。

(3)政策干预与市场规律的冲突

许多地区禁止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但政策执行效果有限。原因在于:

需求刚性:升学压力下,补课需求难以通过行政命令消除;

供给隐蔽化:禁令可能迫使补课转入地下,补课形式多样化,如线上教学、家庭辅导等,推高补课价格(供不应求),进一步违背政策初衷。随着国家对顶风有偿补课惩处力度的加大,在职教倍经济处罚、师有偿补课、调离原工作岗位或学校、取消一切荣誉称号、解聘或开除等)的可能承受的代价不断严重(退还所有违规补课所得或N,岗位等级降至第12级、),提升了有偿补课的价格。

4. 解决路径:平衡价值规律与教育公平

(1)提高教师劳动价值的公共回报

通过提高教师工资待遇、优化职称评定机制等,使教师的劳动价值在公立教育体系内得到充分认可,减少其对补课市场的依赖。

(2)优化教育资源分配

推动优质师资轮岗制度、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缓解教育资源集中化趋势,从源头减少“补课刚需”。

(3)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引导家长理性对待学科类培训

按照《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条款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各省、市、自治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已经按国家“双减”部署予以“清零”。因此,在寒假期间开展的任何学科类培训都是违规行为,请广大家长朋友不要安排孩子假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更不要参加“预科班、先修班、托管班、冬令营、研学社团”等违规开展的学科类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自觉抵制在职教师组织和参与的有偿补课。

(4)改革教育评价录取体系

弱化“唯分数论”,推动多元化评价标准,降低应试竞争强度,从根本上减少对补课的过度需求。

多元化录取标准。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等纳入录取标准,降低对分数的依赖。学科特长录取:为在特定领域有特长的学生提供录取机会,减少对补课的依赖。

优化考试内容。减少机械记忆:考试内容应减少死记硬背,增加对综合能力的考查。增加实践性题目:引入更多实践性题目,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分层次录取。分类招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供不同的升学路径,如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增加考试机会: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减少单次考试的压力。

在职教师有偿补课问题本质上是教育公共性与市场逐利性之间的矛盾。价值规律在其中通过供需关系推动补课市场扩张,但也暴露出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和教师劳动价值异化的风险。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兼顾市场规律与社会公平: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平衡供需,另一方面强化教育的公共属性,避免教育沦为纯粹的商品。

来源:deepseek,略有修改。

0 阅读:0
啸扬趣事

啸扬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