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 之名的由来
在中国,许多城市都有别称,像北京被称为燕京、北平,南京叫金陵、石头城 ,成都则是蓉城、锦官城。而太原,除了并州、晋阳这些别称外,还有一个霸气的称呼 ——“龙城”。
太原被称为 “龙城”,是因为它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赵魏韩三家分晋后,赵国的第一个都城也设在晋阳。随后,前秦、北齐、唐朝、武周、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等多个朝代相继在此建都。这么多帝王将相在太原定都或开创伟业,使得这座城市与 “龙” 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龙是皇权的象征,是帝王的化身。太原作为无数帝王将相的起兴之地和居住之所,自然而然就被赋予了 “龙城” 的美誉。这一称号不仅是对太原历史地位的肯定,更是对其深厚文化底蕴的赞美。
(龙城)
太原的地理位置优势太原之所以能成为众多帝王的龙兴之地,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太原地处山西中部,北靠系舟山、云中山,东依太行,西傍吕梁,三面环山的地形犹如一道天然的屏障,使其在古代战争中易守难攻。汾河自北向南贯穿太原全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还孕育了肥沃的土地,使得太原能够自给自足,成为建立政权的理想之地。
这种独特的地形地貌,让太原在军事防御上占据了极大的优势。在冷兵器时代,山脉和河流是天然的防线,能够有效地阻挡敌人的进攻。而汾河的存在,又为太原提供了便利的水运交通,使得物资的运输和人员的往来更加便捷。无论是在和平时期还是战争年代,太原都能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和繁荣。
(太行山)
从战略角度来看,太原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历代王朝极为重视的军事重镇。它位于中原地区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是连接中原与北方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前沿阵地。在分裂割据时期,太原的归属往往能对全国的政治、军事局势产生深远影响。控制了太原,就意味着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能够以此为据点,进可攻,退可守。
历史上,许多重大的军事事件都发生在太原。比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太原地区是晋国的核心区域,晋国凭借太原的战略地位,称霸中原。三家分晋后,赵国将晋阳(今太原)作为第一个都城,凭借晋阳的坚固防御和丰富资源,赵国在战国七雄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在楚汉相争时期,太原也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唐朝的建立,更是与太原密切相关。李渊在太原起兵,凭借太原的军事力量和战略地位,一路南下,最终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朝。
(汉文帝刘恒)
太原走出的有名皇帝汉文帝刘恒是西汉第五位皇帝。公元前 196 年,年仅 8 岁的刘恒被汉高祖刘邦封为代王,都城就定在晋阳(今太原)。从 7 岁到 23 岁即位,刘恒在民风淳朴的晋阳生活了长达 16 年之久,这段经历对他的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史称 “刘恒治代” 。
在晋阳期间,刘恒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把晋阳治理得民富国强,成为阻挡匈奴南下的屏障。他经常到清徐马峪一代牧马,与百姓亲切叙谈,了解民间疾苦。原晋源一带流传着汉文帝在晋阳 “龙潜” 十六年的故事,据说二月初二这一天,是他离晋返回长安当皇帝的日子,当时老百姓纪念 “二月二”,就是为了庆贺刘恒登基。民间还流传着汉文帝 “侍母孝道” 的故事,“二十四孝” 中,就有 “文帝尝药” 一篇,讲述他亲自为母亲薄太后尝药的事迹,在古代民间家喻户晓 。
在晋阳的生活,不仅让刘恒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也培养了他宽容平和、节俭亲民的美好品德。这些品德和经验,为他日后开创 “文景之治”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恒即位后,继续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西汉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 “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和物质条件。
(高洋)
高洋,这位北齐的开国皇帝,于公元 526 年出生于晋阳,字子进,小名侯尼于,因生于晋阳,也被叫做晋阳乐 。他是北齐神武帝高欢的次子,母亲为北齐武明皇后娄昭君 。
高洋自幼沉稳有气度,虽然其貌不扬,但却聪慧过人。东魏武定五年(547),高欢病逝,长子高澄继为大丞相,继续把持东魏政权,高洋时为尚书令、中书监、京畿大将军、太原郡开国公。武定七年八月,高澄在邺城被其厨人、梁朝战俘兰京等刺死,高洋遂继兄执掌东魏大权。次年正月,他被授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齐郡王,不久又进爵为齐王。五月,高洋由晋阳至邺,行禅代之事,废东魏孝静帝为中山王,自己正式做了皇帝,定国号为齐,建立了北齐高氏政权 。
高洋称帝后,以晋阳为 “别都”,对高欢以来吏治败坏、贪污成风的现象进行了整顿。他在军事上选拔健斗勇武之鲜卑人、汉人,频频出动大军南征北伐,扩展地盘。天保三年正月,高洋亲自率军讨库莫奚于代郡(今大同市东北),俘获牲畜 10 余万头。次年又掩袭契丹,俘虏 10 余万人,牲畜数十万头,向北一直打到碣石山(今河北昌黎北)渤海边。以后,北齐军连年出击柔然、突厥、契丹、山胡、茹茹等少数民族,大都取得胜利。同时南征梁朝的战事也取得了一些战果,当时北齐据有今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及苏北、皖北的广大平原地区,成为当时中国三个封建割据政权中最强大的一个 。
高洋在位期间,还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征发民夫数百万人,修筑长城 3000 余里。此外,他屡兴工役,在邺城和晋阳创修台殿佛寺,仅在晋阳就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法华寺(又名开化寺)、崇福寺、童子寺、大庄严阁并增凿佛教石窟两窟。然而,高洋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经常无缘无故地杀人,朝中百官无不战栗。天保十年十月,高洋暴卒于晋阳,时年 31 岁 。
(李世民)
提到太原与帝王的渊源,就不得不说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和他的次子李世民。隋朝末年,隋炀帝暴政,大兴土木,三次征辽,巡幸无度,致使民怨沸腾,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大业十二年(616 年),李渊奉诏为太原留守,拥有黜陟官吏、征发军队、讨捕盗贼等权力。但隋炀帝对李渊不信任,派高君雅、王威为副留守监视他 。
在次子李世民与刘文静等人的建议下,李渊于大业十三年(617 年)六月初五,在晋阳传书下属各郡县,宣布起义。随后,他率领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及义师甲士 3 万自太原挥兵南下,挥师向关中,攻克了长安。李渊能在隋末群雄并起的时代脱颖而出,除了自身的谋略和领导才能,也离不开儿女的辅佐。李建成、李世民勇冠三军,精忠骁勇,父子同心,一举攻下西河之地。李渊大喜,叹谓用兵如此,足可横扫天下。兄弟二人在军中声名大盛,将士亲昵唤其 “大郎”“二郎”。女儿平阳公主亦广纳豪杰,闻讯即起兵响应,特立 “娘子军” 与义军会合,决绝果敢,不让须眉 。
义宁二年(618 年),隋炀帝被杀。五月,隋恭帝禅位于唐,唐王李渊即位,国号唐,是为唐高祖,唐朝正式建立,晋阳也因此被视为 “龙兴之地”。 而李世民,在唐朝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同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南征北战,为唐朝的统一和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上皇位,是为唐太宗。他在位期间,任用贤能,虚心纳谏,开创了 “贞观之治”,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 。
(李存勖)
李存勖,这位五代时期后唐的开国皇帝,于公元 885 年出生于太原晋阳宫,本姓朱邪氏,小字亚子,是沙陀族,唐末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的长子 。
李存勖自幼善于骑射,胆略过人,又喜读《春秋》,略通大义,且爱好音律,深得父亲宠爱。乾宁二年(公元 895 年),十一岁的李存勖就随父出征,参与平定邠宁节度使王行瑜联合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镇国节度使韩建攻入长安,欲废唐昭宗的叛乱,因功被唐昭宗称赞为国之栋梁,说他 “可亚其父”,并由此得名李亚子,还被授为检校司空,遥领隰州刺史,后改领汾州、晋州 。
后梁开平二年(公元 908 年),李克用病逝,李存勖承继晋王之位。他对内平定李克宁之乱,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对外以复兴唐朝为名与后梁争雄。此后,李存勖灭掉桀燕占领幽州(今北京地区),又大败契丹使之暂时不得南侵,并屡次军事打击后梁,逆转了双方的攻防局势 。
后梁龙德三年(公元 923 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建立后唐。同年,他又接连伐灭后梁、前蜀,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张。然而,李存勖在位后期,却逐渐变得骄奢淫逸,纵容皇后刘氏干政,任用伶宦为近臣,导致政治腐败,民心离散。同光四年(公元 926 年),因刘皇后、宦官等人构陷,李存勖杀功臣郭崇韬、朱友谦,先后引发西川兵变、邺都兵变,将领李嗣源在平乱期间反叛。最终,李存勖在平叛受挫还师洛阳时,被禁军将领郭从谦发动的兵变杀死,时年四十三岁 。
(石敬瑭)
石敬瑭,这位后晋的开国皇帝,出生于太原。他本是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然而在权力的角逐中,他却做出了一个震惊世人的决定,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公元 936 年,石敬瑭起兵叛乱,后唐朝廷派兵镇压。石敬瑭自感难以抵挡,为了获取契丹的支持,他竟然认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向其借兵抵御后唐朝廷,并答应在事成之后,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还许诺每年输送帛三十万匹。耶律德光欣然应允,发兵帮助石敬瑭灭了后唐,石敬瑭也如愿以偿地在晋阳称帝,建立了后晋 。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的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燕云十六州地处北方要冲,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石敬瑭的这一做法,使得中原王朝在之后的数百年间,一直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宋朝更是深受其害,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进行了多次北伐,但都以失败告终 。
石敬瑭的后晋政权,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昙花一现。他的卖国求荣之举,不仅遭到了当时人们的唾弃,也成为了后世批判的对象。然而,他在太原称帝的这段历史,却也为太原的帝王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知远)
刘知远,这位后汉的开国皇帝,同样与太原有着深厚的渊源。他出身于沙陀族,早年曾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部下,凭借着自己的勇猛和智谋,逐渐崭露头角。
在石敬瑭建立后晋的过程中,刘知远也立下了赫赫战功,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管辖太原地区。后晋末年,契丹南下,攻入汴京,灭亡后晋。刘知远在晋阳观望局势,他看到契丹在中原地区的统治不得人心,于是在公元 947 年,在晋阳称帝,建立了后汉政权 。
刘知远称帝后,并没有急于进攻契丹,而是采取了观望的态度。他一方面积蓄力量,巩固自己在河东地区的统治;另一方面,等待时机,准备收复中原。不久后,契丹军队因在中原地区遭到了强烈的抵抗,被迫北撤。刘知远趁机挥师南下,顺利地进入汴京,收复了中原地区的大部分领土 。
刘知远在位期间,虽然时间短暂,但他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稳定局势,恢复生产。他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负担,鼓励农业生产,使得中原地区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然而,刘知远去世后,他的儿子刘承祐继位,却因猜忌大臣,引发了内乱,后汉政权也因此走向了衰落 。
(刘崇)
刘崇,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后汉建立后,刘崇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镇守太原。后汉隐帝刘承祐在位时,猜忌大臣,引发内乱,刘崇的儿子刘赟也被杀害。刘崇悲愤交加,于是在公元 951 年,后周太祖郭威称帝,建立后周后,刘崇在晋阳称帝,建立了北汉政权,继续沿用后汉的国号和年号 。
北汉是十国中唯一在北方的政权,它的势力相对较弱,主要依靠契丹的支持来维持统治。刘崇在位期间,曾多次与后周发生战争,但都以失败告终。他试图借助契丹的力量来对抗后周,恢复后汉的统治,但始终未能如愿 。
尽管北汉在历史上的影响力相对较小,但刘崇在太原称帝的这段历史,却也反映了太原在当时政治格局中的独特地位。太原作为北汉的都城,见证了这个小政权的兴衰荣辱,也为太原的历史增添了一段独特的记忆 。
(焚毁晋阳城)
赵光义焚毁晋阳城宋初,太原地区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了北宋王朝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晋阳,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不仅城池坚固,易守难攻,更是被视为 “龙兴之地”,出过众多帝王。然而,正是这些特点,让宋太宗赵光义对晋阳充满了忌惮 。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 979 年),宋太宗赵光义亲率大军攻打北汉,围攻晋阳。北汉皇帝刘继元在宋军的强大攻势下,最终出城投降。然而,晋阳的百姓却依然坚守,不断袭击宋军,这让赵光义十分愤怒。他认为晋阳人 “盛则后服,衰则先叛”,再加上忌惮晋阳的风水和 “龙兴之地” 的地位,担心这里会再次出现威胁北宋统治的割据势力,于是决定对晋阳进行彻底的破坏 。
赵光义先是下令迁城中富户于开封、洛阳,然后放火焚烧太原城,“万炬皆发,宫寺民舍,一日俱尽”。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整个晋阳城化为一片火海。为了彻底断绝后患,他还征集万人削平晋阳北部的系舟山山头,谓之 “拔龙角”。第二年四月,赵光义又封堵汾水、晋祠水,灌入晋阳城废墟,使这座千年古城彻底沦为一片废墟 。
(赵光义)
此外,赵光义在重建太原城时,还做了一些特殊的安排。他下令只许在太原修建丁字路,不许修十字路,为的就是要把太原的龙脉给 “钉破”,让这里再也不能出现威胁王朝政权的势力。
宋太宗赵光义的这一系列举措,对太原的历史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晋阳这座历经千年的古城,曾经是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然而,在赵光义的破坏下,晋阳的辉煌瞬间消失,城市基础设施被严重破坏,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也在大火和洪水的肆虐下化为乌有 。
这场灾难不仅让太原的经济遭受了重创,也使得太原的人口锐减,百姓流离失所。许多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逃往他乡,导致太原的发展陷入了停滞。曾经繁华的商业街道变得冷冷清清,手工业和农业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经济一蹶不振 。
在宋太宗毁掉晋阳城三年之后,宋朝大将潘美把并州州府移到了阳曲的唐明镇,也就是晋阳废墟的北部,在那里重新修建了太原。几十年后,并州被改为太原府,这座 “新太原” 逐渐发展起来 。
在金元明清时期,太原虽然不再是王朝的都城,但依然是北方的重要城市。它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在元朝,太原是中书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方的军事和经济重镇。明朝时期,太原成为了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的治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清朝时期,太原依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是山西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
(龙城太原)
结语回顾太原的历史,帝王将相在此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宋太宗的焚毁之举更是让这座城命运转折。你觉得宋太宗焚毁晋阳城的做法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你心中,太原 “龙城” 的称号实至名归吗?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