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的厦门同安:溪边的水车、骨瘦如柴的脚夫和高耸的文峰塔

老照片聊历史 2025-02-03 10:34:40

同安县(今厦门同安区)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七百多年前,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这里正式置县,因当时县城形状像一块两头大、中间细的银锭,故又名银城。

本组图片的拍摄者为英国人约翰·普雷斯顿·麦克斯韦(John Preston Maxwell),他是英国长老教会的医疗传教士,于1898年前后来到中国福建,并在这里他度过了大部分职业生涯。

溪边作坊

同安一条溪流边上的粮食加工作坊,利用水流冲击水车带动传动轴,使杠杆前端的石锤不断抬起落下,自动进行舂米作业。

舂米机

这种靠水驱动的自动舂米机,在明代的《天工开物》中便已经有了详细介绍,其名叫“水碓”。同安境内大小溪流纵横交错,在溪水中,到处都可以看到这种机器。

东西溪

东西溪是同安境内最长的一条河流,全长近70里。在溪流湍急处,同样可以看到自动捣米机。不用的时候,把驱动用的水车卸下来就可以了。

古树

溪流长着一株造型奇特的老树,仿佛是一个巨大的盆景,不知已经有了多少年树龄了。大树下是当地百姓的垒砌的石屋, 旁边有一座横跨在溪水上的石桥。

航船

东西溪是同安的母亲河,川流不息的溪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同安人。图为东西溪浅滩处的风景,有扬着白帆远去的货船,也有很简陋的木筏。一名男子用瓦盆打了一些溪水端在手里,大概是准备做饭用。

码头

东西溪上的一处码头,房屋建在高高的河堤之上,有一些台阶从溪边通往百姓聚居区。此时,正有两条木船停靠在码头旁边准备装卸货物。

渡口

在没有桥梁的地方,人们只能依靠摆渡船跨越溪流。这是约翰从一条摆渡船上拍摄的照片,近景的木板是渡船的跳板,渡口的岸边有小贩在摆摊卖东西。

脚夫

同安多山,境内大小山有九十七座。图为戴着遮阳的草帽,挑着担子走在山间台阶上的搬运工,穿的是草鞋,踩的是洒满祖先汗水的石条。古时候的人们,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往返于山口之间。

客栈

从高处俯瞰同安的一座客栈,由几间石头垒砌的房屋组成,坐落在高低起伏的山道旁边。在客栈门前,停放着几顶轿子,并有一些过路的百姓活动的身影。

歇脚的人

客栈内休息的脚夫,正坐在方桌前喝水。无论是客人还是店家,都是瘦骨嶙嶙,说明是长期处在饥饿的状态中。比较魔幻的是这幅图片的原始标注,居然说图片左侧的男子正在拿着注射器给自己注射吗啡。

凤山石塔

凤山石塔又名文峰塔,坐落于同安城东的九跃山顶,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塔为石构实心,六角五级,通高十四余米。据说塔建成的当年,同安之地便有八人参加乡试考中了举人。

村口

山内的一个小村庄的入口,好像一座坚固的城堡,入口是用石块垒砌起来的,非常坚固,透过入口,可以看到里面村民的房屋。

打水

正在房屋前面从水井里打水的男子,所使用的工具叫桔槔,俗称吊杆,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的取水工具、这种工具十分古老,最早的记载见《墨子•备城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翻耕

房屋前面除了有水井,还有水田。一名男子挽起裤管,正赶着老牛拉着犁铧在翻耕水田,为插秧做准备。水田旁边,有两名农夫正在翻晒地上的稻杆。

插秧

正在水田里插秧的男子。同安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今天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水稻亩产高达800~1000斤,不知当年的产量是多少。

渔村

同安背山靠海,是闽南地区重要的海上交通中枢。图为海边的一个渔村,岸上是鳞次栉比的房屋,水边停泊着大大小小的梭船。

4 阅读:906
老照片聊历史

老照片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