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年前,英海军上校镜头里山东威海的城门、古墓、街道和刘公岛

老照片聊历史 2025-01-27 10:30:55

本组图片的拍摄者为英国人鲁克斯顿 (Ruxton),是一名英国海军上校。英国租借威海卫早期,他曾在中国“华勇营”工作。期间拍摄和收藏了大量关于威海的照片,这些照片现收藏于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下面选取的是他在1901年拍摄的部分照片。

威海东门

1901年,在威海卫的东门外看到的景象。一名脚夫将马背上的货架取下来,正蹲在路边休息。不远处的拱门是瓮城的入口,城门上高耸的建筑是的文昌阁, 建于清代顺治年间。

东门内

从东门文昌阁上看到的东门里的景象,狭窄的街道上是熙熙攘攘的人流。远处的街边是一座戏台,戏台前围满了等待看戏的百姓。

东街

鲁克斯顿走下文昌阁,在靠近东门的地方向西北方向拍摄的一张近景照片。在路边,有一座古老的石坊,石坊后面是用大石块垒砌起来的一堵矮墙。

西门

威海卫的西门迎宣门,大门两侧是两排民居,两名妇女坐在门前的方木上聊天。因为需要修路,原来铺设在道路中间的石板被揭去,一个小孩子坐在路边孤独地玩耍。

古墓

在西门外奈古山山麓上,有一片官立公墓区,设置于北宋时期,名叫“漏泽园”。这是当时的一个民间慈善组织发起的,专门收殓无人认领的无主尸体或因家贫无力埋葬的死者。图为一名穿着便装的英国军官在古墓前休息。

南街

横跨在威海南街的一座石坊,上书“苦节天褒”四个大字,传为乾隆皇帝所书。立坊者名叫陶易,是当地的土著。陶易4岁时过继给叔父,然而叔父早逝。他只能与婶母吕氏相依为命 。吕氏历尽千辛万苦将他抚养成人,乾隆十七年陶易中举,后官拜淮安知府。他不忘婶母养育之恩,立此坊作为纪念。

天主堂

威海的圣若瑟罗马天主教堂,位于今文化路鲸圆小学院东,是一座以中式风格为主体的建筑,三角形的门厅前站着一位洋人牧师。台阶旁边站着两个中国人,很像一对夫妻。

报喜官

这户人家有人刚刚考取了功名,身穿红色长袍的男子来到这户人家报喜。他们身后的墙上也贴上了大红的喜单,上面分别写着“喜报”和“捷报”,可惜看不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天后宫

威海荣成石岛天后宫大殿内的四位神像,手捧笏板,神情庄严,神态栩栩如生。这座天后宫十分古老,始建于庆元二年((1196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码头

1901年,为纪念英王爱德华七世加冕,英国人将“庙前口”以及整个威海湾命名为“爱德华港”,在港口内用花岗岩修建了一座九十一米长,八米宽的栈桥码头,名为“爱德华港码头”,当地人则称其为“石码头”或“东码头”。

女王饭店

正在建设中的英国饭店。1898年,英国租借威海之后,在上海开设饭店的英国商人礼查看到了商机,便出资在东山购得三十亩土地,开始兴建一座大饭店——女王饭店。

客房

女王饭店坐落在海滨山崖之上,背靠大山,面朝大海。饭店为殖民地券廊式建筑风格,气势恢宏,在海上很远的地方便可以看到。女王饭店曾一度成为威海的地标性建筑,其内部设施也非常豪华。

雪后刘公岛

冬日雪后的刘公岛,白雪覆盖了海岸边的屋顶和房屋后面的山坡。在广阔的海面上,零星地点缀着几条小船。碧海蓝天加上皑皑白雪,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泊船

刘公岛岸边的,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排木舢板,一条挨着一条,有的船帆还没有降下来。远处可见英军的两条蒸汽铁甲舰和一座栈桥。

花园

刘公岛上英国“皇家海军俱乐部” 的后花园 。“俱乐部”的原址是清军的海军公所,又称为水师衙门,建于1887年,是北洋海军提督及其总兵、副将、参将们议事、办公地方。英军租借威海之后,这里成了他们寻欢作乐的场所。

大炮

威海三面临海,东与日本、朝鲜半岛相望,是拱卫京师安全的重要门户。为了加强威海卫基地海上防御,清军曾在刘公岛上建有炮台。随着英国人的入驻,这些炮台完全丧失了应有的防卫功能,大炮也成了废铜烂铁被遗弃在荒野之中。

0 阅读:9
老照片聊历史

老照片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