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时期的北京:富人家嫁姑娘,官员车后跟保镖,崇祯墓很凄凉

老照片聊历史 2025-01-15 10:28:48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拍摄的一组老照片,再现清末北京的街道景象和民生百态。

母子

1900年的北京街头,年轻的旗人女子牵着幼子从街边走过,路边商铺的两名男子正在向外张望,不知是看母子还是看摄影师。那时候,为了防止被水淹,房子的地势都很高 。

祖孙三个

一对老年满族夫妇和他们的孙子,老爷子留着白胡子,有点驼背,但看上去身体很强壮,精神矍铄。老太太留着“小两把头”,因为发量太少,露出光光的大脑门。

纯爷们

一名男子站街头,双手叉腰,裸露出肚腹,甚是气派。身后是一座高大的牌楼,牌楼下坐着一些歇脚的男子,多是光着膀子。其中一个用衣袖遮住了脸部,显然是在逃避摄影。

骡轿

从牌楼旁边经过的骡轿队伍,比起人抬的轿子来说,骡轿更为宽敞且平稳。当年的路面非常糟糕,尤其是下雨之后,几乎成了烂泥塘,这种高洼不平的路面,很适合骡轿行走。

回回营

当年的道路有多差,从这张图可以了解一二。这是当时的西长安街,沟沟坎坎好像一片荒地,到了雨季,下面的深沟一片汪洋。图片中高耸的建筑是回回营的宣礼楼。

茶楼

一家茶楼门前的凉棚下摆着茶桌,三三两两的人一边品茶一边聊天。清朝时,北京的茶文化达到鼎盛,城内外遍布着数不清的茶楼、茶馆和茶室,供各个阶层的人们消遣。

老院子

一名旗人女子抱着孩子站在院子门前,院子已经很老了,门楼下层的青砖已经风化,旁边的围墙也被风雨侵蚀得不成样子。在大门两侧,贴着两个红双喜,说明这户人家前不久刚刚办了喜事。

迎亲

一户人家的姑娘出阁,大门两侧也贴着红色的“喜”字,从这户人家的住房来看还是颇为富裕的,因此雇佣的执事穿着也很体面。

观众

在接亲现场看热闹的人们,除了个别老太太和抱着孩子的妇女,其他都是男人或小男孩。不得不说,当年的卷棚顶房子实在太美了,曲线状的屋脊,搭配精美的瓦当,美不胜收。

看热闹

迎娶新娘的八台大花轿抬了过来,周围有不少看热闹的人,因为有照相机出现,导致他们把注意的焦点都放在了洋人身上了。

孩子

正在街头玩耍的孩子,看到洋人架起相机,有点茫然不知所措。站在树下是几名年龄不等的满族女子,年轻的梳着“大拉翅”,对着镜头笑得很开心。

架鹰

一个衣衫不整的小男孩,手里架着一只小鹰。驯养猎鹰是满族的传统,满清入关以后,八旗子弟就把养鹰的这一癖好带进了京城。图中的小男孩极有可能是满人,低龄配小鹰,相得益彰。

兵营

北京城外的一座清兵兵营,门前的空地上摆着旗架,上面插着旌旗,扛着长枪的卫兵相对而立,戒备森严。

拒马

很难在一处地方看到这么多拒马,说明这里一定是皇家重地。所谓拒马是用圆木交叉组成的架子,用于军事防御和安全保护,同时移动起来也很方便。

马车

两辆马车沿着黄土大道一路疾驰,扬起了阵阵黄烟。每辆车后面都跟随着一名骑马的男子,说明车上的乘客的身份非同一般。戴着凉帽的男子回首一瞥,颇具杀气。

明思陵

十三陵的思陵,几名有人在石五供前流连。思陵是明代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田贵妃的合葬墓,因为是建于亡国之后,因此也是十三陵中最寒酸的一个。现在几乎已荡然无存了。

1 阅读:209
老照片聊历史

老照片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