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21年谢湘南诗歌研讨会发言整理】
认识谢湘南,应该是在2007年,他的《零点的搬运工》获广东省文学类最高政府奖——第七届广东鲁迅文学奖,这部入选中国作协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1999-2000年卷)、出版于2000年的诗集,曾获第二届中国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提名并进入决赛,据说惜以一票之差失之交臂。评委认为,谢湘南的诗有深厚的底层生活体验和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象,反映了打工族“心灵的呐喊”,是“打工文学的代表之作”。
2008年,谢湘南参加市文联组织的体制外作家赴欧洲考察团,我也跟他一起同行。其后,谢湘南的诗集《过敏史》《谢湘南诗选》《深圳时间》《深圳诗章》等著作,我也都第一时间收到。除了诗歌的成就,我也关注到谢湘南在艺术领域的策展、评论等方面的新的拓展。直到2021年上半年当选为罗湖区作协主席。
很有意思的是,前不久跟十月杂志谷禾等一起吃饭,席间我顺便问起来,他眼中的深圳诗歌在全国的地位,深圳诗人在全国的影响,他说如果不说王小妮、徐敬亚等元老,孙文波、陈东东、黄灿然等寓居者,单就在深圳成长起来的中青年诗人而言,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谢湘南是一个。我也在近20年间,听一些诗人说起来,他们对于谢湘南的称赞和谢湘南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比如程鹏,就说最初是学谢湘南等等。可见,谢湘南对于深圳这个城市、这座城市的诗歌,所产生的、所具有的历史性的影响和贡献。
霍俊明说,“谢湘南的诗歌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字——这些数字代表了时间、号码、价钱、公交车站、居所、工厂、病房、死亡、身体、体重、身份、街区、楼层、路程等的陌生化变迁和难以适从的焦虑心理”。其实,我们在郭金牛等诗人的作品中,也能看到这种影响,以及影响的焦虑。
谢湘南的《谢湘南诗选》在2016年的第三届深圳十大佳著评选中获奖。获奖的理由是:谢湘南的《谢湘南诗选》是现代生活的一个语言镜像。一个漂泊者、孤独者、怀梦者,从乡村进入城市,置身于破碎的经验、无援的情感、茫然的行走之中,有力地书写出了一种工业制度下人的现状与困境。谢湘南直面现实,但不哀怨,不愿驯服,却又仁慈。他以个体的砥砺前行,在庞杂、混乱的生活中,为一种卑微的生存留下了一个坚毅的面影,正如他用日常的口语,为一座城市保存了日益稀少的诗意。
这段评语相对来讲,还是有一定概括性,是对他的主流诗歌的一种评价。也包括了对他的转型后的诗歌的评判。
谢湘南其实是一直在寻求自我超越的,从《过敏史》开始,这种转变如果用形而上学的省事的归类法,可以说是从打工诗到城市诗(或说现代诗);从白诗歌(口语诗)到象征派(后意象),当然擅长的句式铺排、意象并置、忧愤深广、批判性等等特点一以贯之,兼具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等诗歌流派的特点。可以有郭沫若的影响,可以有惠特曼的影响,可以有金斯伯格(嚎叫派)的影响,可以有波德莱尔的影响,也可以有艾略特的影响,甚至可以有鲁迅的影响(如鲁迅的《我的失恋》影响了《美人》),当然也会有海子甚至廖亦武、杨炼等等诸多诗人的影响(如《史前文明史》)。那么《过敏史》是一种什么样的探索呢?
《美人》是一首有意思的诗,密布典故,通篇使用前人诗句予以结构,恍若江西诗派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显示了诗人的博学和转益多师,但实际上是用一种诙谐、戏仿、拼贴手法笔触,对原来的诗意进行了解构和重组,为己所用。《被生活命名》如同诗剧;《飓风》浩大繁复,如同《荒原》,可以视作诗人向艾略特的致敬之作,当然它更具备一部诗剧的规模、体量、结构。
《我的晕车史》中,《妈妈的篇章》如同如泪水穿起来的链子,环环相扣,紧密连接,忧伤的情感密不透风,感人至深;《姐姐的篇章》有回忆,有旁观,有审视,似是写出了两只手足之间的情感,以及距离:血肉相通但多了一点客观;《爸爸的篇章》写成了叙事诗,爸爸所负载的,不仅仅是家庭,还有家族,爸爸对我的情感,是刻意疏离端着架子,而始终不曾走近,不曾亲近,却深沉、沉郁。其他的诗篇,篇篇写得自由而奇诡,让人感叹诗人的想象力如此浩荡无边,滔滔不竭。诗人通过语言碎片、意象、典故、原型、文化等诗歌隐喻与现实世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将“初始经验”与现代性审视完美衔接,建构起来强大的由认知和选择所建构的世界。
霍俊明说得太对了,“晚近时期的谢湘南在诗歌中越来越清晰地呈现了一个清醒、审慎的具有自身和救赎意识的形象。这是一个在城市空间和现代工业流水线拒绝被复制和同一化而仍存在独立意志和自我意识的写作者”。
当然,更晚进,也即近几年的谢湘南的作品,其实又有了新的变化,霍俊明所概括的那个写作者的形象,有了他的更自由和日常的面向。比如他的《南澳的眼睛》组诗开始关注生态,以赤子之心、真切情感、平实语言,恰如其分展现南澳自然的清澈灵动之气息,郊野山海之沉着和永恒之定力。
另外一组作品《梦都》系列,关注都市日常。在诗学意义上,这是一组成熟的城市诗歌。诗人大量采用白描,恰如其分展现深圳日常生活,城市景观,以貌似朴拙的回到白话(而不是文字奇观)、回到语言(而不是修辞超载)的方式,以隐喻非隐喻穿插跳跃相溶的方式,写出了自己对城市生活的投入。
作品构思精巧,写出了动与静、行与止、力量与速度、静默与喧嚣的对比。像“地下冷链”这样的工业诗,冰的被制造和被使用,写出来当代生活中难写的东西。像是对于“数字人”这样的题材,也能写出自己的肉身之感。诗歌天然、圆成,具有捕捉瞬间变幻意象的高妙能力,一切尽在掌握。诗人经常不是在讲述故事或经历,而是重在讲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说出来自己的瞬间感悟。可以说,诗人找到了自己的方式、语法、话语模式,从而任何一个话题,都能头头是道。
作为一位在诗艺上不断探索的城市诗人,谢湘南呈现了他更为本色而宽阔的艺术风格。
作者简介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研究员,一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