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钱,是指明末降将吴三桂、尚可喜、耿继茂被清廷封为王,史称三藩。吴三桂、耿精忠等,先后所铸之钱叫三藩钱。
利用通宝
清初平西王吴三桂起事之初(1674年)铸,有小平、二厘、五厘、壹分等,版式较多,与云南所铸永历通宝、兴朝通宝风格一致

利用通宝
历史年代:
1674年吴三桂起事之初铸行。
钱面文字:
面文“利用通宝”楷书,有光背和背‘厘’、‘贵’、‘云’、‘二厘’、‘五厘’、‘一分’、‘壹分’等。
面值:
小平,折二(二厘),折五(五厘),折十(一分)。
铸造背景:
清顺治年间,虽然大局初定,但各地汉人反清复明活动延绵不断,为了稳固江山,顺治帝对归顺明将加爵赐赏,立藩封王。各地封王利用这一时机,极力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不久便成为朝庭的心头大患。清康熙年间,年轻的康熙帝感觉到来自“三藩”对朝庭威胁日渐加大,他力排众议决断撒藩。吴三桂以此为由,举起反清大旗,他将所掌国库资财尽行散发,并设监铸造“利用通宝”,在辖区内发行。随着吴三桂反清大军的推进,“利用通宝”迅速在南方各省流通。
收藏价值:
利用通宝铸量较多,背云、贵、厘等比较常见。
昭武通宝
清初平西王吴三桂昭武元年(1678年)铸,有小平、壹分两种,存世较多。

历史年代: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铸。
钱面文字:
面文“昭武通宝”,有楷书、篆书2种,背有“工”、“壹分”等。
面值:
小平、折十(壹分)。
铸造背景: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初,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铸“昭武通宝”。
收藏价值:
昭武通宝楷书小平钱常见,篆书小平较稀见。
洪化通宝
清初三藩之一吴世璠洪化年间(公元1678~1681年)铸,仅见小平钱,存世较多。

历史年代:
清初。
钱面文字:
面文“洪化通宝”楷书,有光背和背“工、户”等。
面值:
小平。
铸造背景:
明末清初,顺治帝为夺取全国政权,先后起用三边总督洪承畴、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等明朝降将为其开路打先锋。康熙即位后,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作为“有功之臣”分驻各地,论功受赏,史称“三藩”。三藩各有重兵,分据地盘,在用人、征税、铸钱等方面各自为政。后来,清政府为维护全国统一,下令撤藩,吴三桂举旗反清。1678年吴三桂病死后,其部将拥戴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在贵阳袭号,改元“洪化”(公元1679~ 1681年),并铸“洪化通宝”。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延续8年之久的“三藩之乱”被平定,三藩钱也随之消亡。
收藏价值:
洪化通宝小平光背、背户、工都比较常见。
裕民通宝
清初靖南王耿精忠,据闽中时(1764~1676年)铸,工艺较精,有小平、一钱等。

历史年代:
清初。
钱面文字:
面文“裕民通宝”楷书对读,有光背和背“一分”、“壹钱”、“浙一钱”等。
面值:
小平、折十(一钱)。
铸造背景:
靖南王耿精忠据闽中叛清时所铸,据《福州地方志》记载,当时因军饷匮乏,耿精忠下令于福州靖南王府(今福州王庄一带)内设炉铸“裕民通宝”钱,由此可知其铸地为福建。存世还有一种背面穿左右分列“浙”、“一钱”字样的“裕民通宝”钱,据说是耿精忠准备攻取浙江时流通使用的钱币。因起兵仓促,故铸无多,且旋告败北,所以如今已较稀见。
收藏价值:
裕民通宝小平光背、背一分常见,背壹钱为折银钱,背浙一钱最为稀见,2011年12月华夏古泉网拍出一枚背浙一钱极美品,近未流通,成交价格535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