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果然如愿拿到了本届欧洲杯的冠军。击败英格兰的两个进球,诉说着他们重操双边锋旧业的巨大成功。
逗牛士此行7场全胜夺冠,创造历史。更早前的1984年,法国做到了5连胜夺冠,只不过当时欧洲杯正赛只有8支球队参加,从小组赛到决赛一共打5场。这当中的胜场不含点球大战获胜,含金量很高。
小组赛第一场3:0克罗地亚、小组赛第二场1:0意大利
小组赛第三场1:0阿尔巴尼亚、1/8淘汰赛4:1格鲁吉亚
1/4淘汰赛2:1德国、半决赛2:1法国
决赛2:1英格兰
其中1/4淘汰赛是加时赛绝杀东道主,而半决赛和决赛都是完场前有限的时间内绝杀对手。而且从进入八强开始,西班牙场场硬仗,依靠自身整体实力和永远高人一头的下限,夺冠实至名归。
主教练德拉富恩特本届杯赛重新抓起了“两翼齐飞”战术,让所有对手大吃一惊。但尼科·威廉姆斯(左)和亚马尔(右)的“黑风双煞”——这是如假包换又快到离谱的有色人种双边锋——将所有对手都重捶了一遍。
事实上,依托西班牙目前成熟的传控战术,双边锋配置获得了新生,好处在于:
1.边路到肋部和中路的渗透无限灵活
依托于“黑金双翼”的边路持球,西班牙在前场进攻的节奏一变再变,对手稍微跟不上,肋部和中路就直接被突破。决赛西班牙队第一个进球就是最好的案例。
2.边路持球给中路和肋部后插上提供了茫茫多的机会
尤其淘汰赛阶段换上奥尔莫,这个进攻逻辑特立独行却又无限嗜血的10号,一次在肋部、一次在中路后插上,都获得了进球。拉出来传球还收获了一次绝杀助攻。
至于克罗地亚和格鲁吉亚这样的对手,更是一败涂地。
3.在纵深地带灵活分配球权,导致对手付出更多的消耗
双边锋持球深入之后,因为有传控技术托底,可以在局部突破未果的局面下从对方防守强侧将球转移掉中路,再转移到防守弱侧。但是,这个“防守弱侧”到底在哪里,由中路持球队员灵活选择。这样一来,西班牙前场球员均分球权,灵活应变,一度将传控和局部反击的收益无限扩大化。
4.基于第3点,高位逼抢可以在对方防守的腹地展开,对极个别对手效果尤其好
没错,“极个别对手”说的就是决赛面对的英格兰。
事实上,边锋进攻或者由边锋策动进攻未果后,会有一个连锁反应:
边锋持球突破到大禁区一带,吸引了对手的局部防守人头;
边锋进攻选择流产后,对手需要完成“守转攻”;
此时很多球队的惯性思路都是先分边,拉开宽度;
而西班牙迅速组织高位压迫,从边锋开始反抢,因为刚刚组织过进攻,很多兵力不需要折返跑就可以向边路快速集结,形成局部围抢的人数优势;
如果对方传跑效率很高,那就简单粗暴,战术犯规即可。
西班牙“贵为”本届杯赛场均犯规次数最多的球队,高位逼抢未果或者效果不好形势下的第一时间战术犯规,每场比赛平均为6.7次。
一开始对手可能还没意识到这样的犯规能带来何等收益,但踢到四分之一淘汰赛对德国,彼此干脆撕破脸,“镜像”局部战术的时候——尤其已经退役的托尼老师直接让佩德里下场,尽管不是出于他的本意,但西班牙的“守转攻”确实遭受了严重遏制。
至于换上奥尔莫效果拔群,就是后话了。这人的鼻子灵到面对“大英三点头”,能从本方球门线上同样用脑袋实现奇迹解围。
上述四点能在淘汰赛引发量变,是因为:
中路有了沙包。
说真心话,让莫拉塔转型战术沙包,并非他的本意,但队长袖标这玩意就像紧箍咒一样,往手臂上一戴,他就没有了任何脾气。
国家队队长嘛,为了球队获胜,你不想干的,都得干。加上边路两个小屁孩确实对防守不咋用心,31岁的莫拉塔只能“豁出了老命回撤”,以身作则敲打小朋友。主教练德拉富恩特甚至不惜手段,冒着被德国人疯狂反扑甚至可能翻盘的巨大危险,在四分之一淘汰赛当中悍然决定撤下这两名边锋,当头一棒的效应不言而喻。
不想好好执行战术,就别在场上呆着。
于是,半决赛对法国队,逗牛士们摆出4-1-2-1-2怪阵的时候,中路多达四个人头疯狂后插上的情况,让高卢军团猝不及防。
事实上,德拉富恩特巧妙地在双边锋和传控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因为有了传控,双边锋才有了茫茫多的球权和进攻机会;而有了双边锋,“传控”空有控球,缺少突破点的重要弊端也得到了修正。
西班牙的边锋战术厉害就厉害在“弹性”上。
无论尼科·威廉姆斯还是亚马尔,都可以单边快下,形成局部一对一,并吸引大量防守人头。
这两人也可以同时快下,只不过不局限于边路,而是在“守转攻”快速形成后,在前场任意区域形成反击,并彼此呼应。
就算决赛上英格兰顽强扛住,没有办法打开局面的情况下,双边锋还可以换位,增加对手的战术陌生感。
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两人无论是谁,都能帮助队友从中路和肋部及时后插上。于是罗德里身前,就有了奥尔莫和法比安·鲁伊斯两个“蠢蠢欲动的强点”。
当然,双边锋当中的一人被换下,或者只是中锋莫拉塔被换下,西班牙的传控战术又有更多变化。例如换上奥雅萨瓦尔这个怪才,他确实没有沙包作用,但是在锋卫之间摇摆的特点,让他更灵活、持球选择更丰富,4-1-2-1-2会变成中路变化多端的4-1-3-2。
这时候再顶上一名边后卫,或者卡瓦哈尔和库库雷利亚双双上前,加上莫拉塔在中路一蹲,西班牙的怪阵变成了让人瞠目结舌的豪阵:
全欧洲有且仅有一支球队敢打2-1-4-3(就是2-5-3的变阵)。
门将:23号乌奈·西蒙
中后卫:3号勒诺尔芒(或纳乔)、14号拉波尔特
单后腰:16号罗德里
前卫:2号卡瓦哈尔、8号法比安·鲁伊斯、10号奥尔莫、24号库库雷利亚
前锋:19亚马尔、7号莫拉塔、17号尼科·威廉姆斯
上述站位真实存在。四分之一淘汰赛、半决赛、决赛都曾经出现过,半决赛用22号纳瓦斯代替了停赛的卡瓦哈尔,加上法国队进攻重心在两个边路,这样的层次感比较难打出来,当5号达尼·维维安替换纳瓦斯上场后,阵型变成了3-1-3-3,在比赛中一闪而过。
中后卫:维维安、纳乔、拉波尔特
单后腰:罗德里
前卫:法比安·鲁伊斯、奥尔莫、库库雷利亚
前锋:亚马尔、莫拉塔、尼科·威廉姆斯
如果压力太大,例如半决赛和决赛,“两大帝国”不计成本在边路对冲,迫不得已进入正统的半场防守,西班牙的阵型会在4-5-1和4-6-0之间弹性切换。
后卫:维维安、纳乔、拉波尔特、库库雷利亚
前卫:亚马尔、法比安·鲁伊斯、罗德里、奥尔莫、尼科·威廉姆斯
前锋:莫拉塔
这时候阵型更明白了,中场全部是脚步轻盈、围抢灵活的好手。抢下球就传起来。优秀的传跑协同性,是西班牙称雄欧洲的基础,也是高下限的原因。各国职业球员从小到大的训练内容,都在追求“传跑协同性”,到底谁能把技术变成能力,逗牛士的例子就摆在这里。
就算上半场英格兰咬着牙和西班牙拼消耗,两个边后卫卢克·肖和凯尔·沃克、一名后腰梅努、一名前卫贝林汉姆频繁对位,超高的到位率是以超量的体能消耗为代价的,然而下半场西班牙只是简单地一提速,就让对方前45分钟守住的均势化为乌有。
如上图,下半场46分,很简单的一脚直传,法比安·鲁伊斯给到卡瓦哈尔,皇马大胡子一看贝林汉姆站位靠前,直接一弹,传给英格兰双后腰身后的亚马尔。
亚马尔一提速,梅努和赖斯根本回追不及。加上下半场刚开场,英格兰也没进入状态,西班牙的局部提速直接让对方防守阵脚大乱。
亚马尔强行内切的时候,卢克·肖其实还有时间战术犯规,但他并没有选择这个极端手段,造成整条后卫线对亚马尔的内切完全没有协防和补位。此时尼科·威廉姆斯已经提速后插上,亚马尔的传球打出一个恰到好处的时间差,进球水到渠成。
同样是愣神,同样是后腰位置被打穿,西班牙面对英格兰的快下,其实也没有更好的应对方式,无论后卫线还是前卫线的局部一对一,大家都是同行衬托,谁也别说谁。本届欧洲杯为什么如此多的队伍抓中场对位逼抢,抓局部防守多打少,努力做到“防守结构化”,就是尽量避免后卫线防守一对一。
72分04秒,萨卡边路快下,和西班牙中后卫拉波尔特一对一,这时候8号法比安·鲁伊斯去包夹防对方内切,直接就让后要位置上没人了,因为替补罗德里上场的18号祖比门迪在盯防后插上的贝林汉姆,此时犯错的是库库雷利亚,他应该上前夹击,而让法比安·鲁伊斯协防自己。
仅过了1秒钟,萨卡从人缝中把球传出来,贝林汉姆往后一顺,跟上的切尔西太子帕尔默直接迎球兜射远角得手。上图看得更清楚,西班牙的禁区弧顶完全是不设防状态,空门大露,确实难以接受。
而西班牙反超的进球,同样是打了英格兰两条线之间,同样是一脚传球给到无人防守的左路弱侧。
如上图,奥尔莫持球瞬间,无人逼抢也就罢了,离完场只有5分钟,大家体能都低落,但奥亚萨瓦尔“锋卫之间摇摆”的位置刚好,对方三名后卫在后退的同时完全无法对位盯人,而右后卫凯尔·沃克已经方寸大乱,他既没有回撤到后卫线上保持防线完整,也没有对位西班牙左路后插上的库库雷利亚——
这就是逗牛士边锋换位的威力。左边锋尼科·威廉姆斯此时换位到右路,也就是黄圈的奥亚萨瓦尔下方,等于在中路和右路有三人齐头并进,牵制了整条英格兰后卫线,导致沃克身后露出自由走廊,高速回防过程中无人能指挥他进行正确的站位。
传控+双边锋活用至此,德拉富恩特居功至伟。
至于英格兰,我说过很多次了。南门已经尽力,能有个亚军,比一无所获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