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财报背后是魏建军的人间清醒。
作 者 | 清 辰
责 编 | 林 东
出 品 | 汽车K线
没人会想到,竟是这家公司拿下2024中国本土传统车企单车净利润第一。
有时候一条道走到黑也许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长城汽车有时候就是如此。
“现在汽车的发布会,我认为就非常不接地气,根本就不是以用户为中心。”前不久,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再次开启“愤青”模式,炮轰很长时间以来,汽车圈的发布会乱象。
正如魏建军吐槽的那样,在一声声“遥遥领先”、“行业最佳”、“同级最优”中,消费者的头脑被绕得“五迷三道”,车企也逐渐“上头”。唯有血淋淋的事故,才引发全行业对于企业营销的一番反思。
此时,人们愈发觉得,看上去固执的魏建军,才是真正的人间清醒。可在规模化起决定性作用的汽车行业,财报业绩亮眼的长城汽车还能赢多久?
01面对行业“智驾军备竞赛”的狂热,老魏曾直言:“造车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万米长跑”。
这一成绩不仅超越了比亚迪(约0.94万元)、吉利汽车(0.76万元)等销量规模更高的民营车企翘楚,更以全年123.45万辆(同比增长0.37%)的销量规模,创造了近127亿元归母净利润。在饱受价格战摧残、企业盈利能力普遍受限的行业市场大背景下,长城汽车的表现堪称汽车行业奇观。这不得不再让人想起魏建军一年前所说:“亏损严重的,适度销售,或者不做、少做;不亏、微亏或者利润较高的,大力推广。”在魏建军这一产品策略的推动下,纯电动品牌欧拉在2024年减产超40%,这种“断臂求生”似的决策,换来的是长城汽车2024年单车收入达到16.38万元,同比增长16.25%。
其中,两个高端品牌——坦克与魏牌,2024年合力销售28.77万辆,占到长城汽车全年销量的23.3%,使长城汽车很大程度上避开了低端市场的绞杀。民生证券在最新的研报中提到,长城汽车以坦克为主的高端化产品表现强劲,有望拉动毛利率,打开盈利空间。银河证券则表示,魏牌正接力坦克,成为长城汽车高端品牌销量增长新动能。—延伸阅读—
让长城汽车躁动的是什么
赚钱是检验长城汽车的唯一标准
另外,在研发投入连续三年超百亿的同时,长城汽车通过供应链垂直整合、提升自研能力,使得整车成本和零部件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较2023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可以说,魏建军的“人间清醒”正将中国汽车产业的价值评判标准,从“量”的野蛮扩张,扭转为“质”的理性回归。03同样值得关注的是,长城汽车海外业务收入大幅增长。2024年,长城汽车海外销量达到45.41万辆,同比增长44.61%,海外累计销量已突破180万辆。由此,长城汽车全年海外业务收入高达802.5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1.11%。
可即便如此,2024年长城汽车海外业务毛利率仍达到18.76%,由此保证整体毛利率较2023年再增加1.36个百分点,达到19.51%,依旧高过比亚迪(19.44%)和吉利汽车(15.9%)。对此,华泰证券表示,坚定看好长城汽车未来海外市场的盈利能力,2025年年中投产的巴西工程,在降低制造成本的同时为长城汽车补齐生态出海关键拼图。作为最早开拓海外市场的中国上市车企之一,长城汽车“ONE GWM”的全球化战略,似乎已进入开花结果的阶段。04尽管2024年财报数据亮眼,长城汽车在2025年面临的挑战已悄然浮现。魏建军的“利润优先”战略虽带来短期财务健康,但销量持续下滑、智能化转型滞后、海外市场风险等多重压力,正考验着这一模式的可持续性。
更令人担忧的是,除魏牌和长城皮卡外,余下各业务板块,一季度销量均同比下滑,其中坦克品牌下滑近15%。尽管2024年净利润增长依赖高端化和海外溢价,但销量萎缩可能削弱长期规模效应,魏建军“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或面临市场占有率持续流失的风险。而且在智能化转型方面,长城汽车与竞争对手也存在着不小差距。尽管魏建军在财报中强调“技术储备先行”,但行业已进入L3级智驾竞赛,长城汽车若不能尽快将高阶智驾下放到更多中端产品,将很可能错失这部分主流用户对智能化体验的迫切需求。
文字为【汽车K线】原创,内容参考素材源自上市公司公告和行业公开信息(相关公司和机构应有义务对其真实性负责);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号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同时,文章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股市风险大,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