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酸辣土豆司
富裕不忘根,作为国人后代,被称为“印尼糖王”的黄仲涵靠着自己的实力建立起了庞大的制糖王国。巅峰时期,黄仲涵控制着9家糖厂,年产量占据印尼的三分之一。

作为华侨领袖,他积极的支持辛亥革命,捐助孙中山的的革命活动,积极投身教育和公益事业,但鲜有人知的是,除了这些黄仲涵还曾向中国秘密捐款2.5亿美元。

靠着制糖,黄仲涵的产业遍布整个东南亚,名下资产更是不计其数,是当时华商中的顶尖巨富。但是能够做到这样的地步,也离不开黄仲涵从小接受的教育。从小在华文私塾学习的黄仲涵,不仅接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后来还学习了英语,荷兰语。

父亲黄志信也给黄仲涵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黄质信18岁的时候就参加了福建小刀会起义,后来因为失败逃到了印尼,为了生存黄智信开始做一些小生意,靠着敏锐的头脑成功的抓住商机,积累起了财富,并且建立了“建源栈”商行,成为了南洋华侨中的巨富。

而黄仲涵在完成学业后,就被父亲带在身边开始学习经商的一些事宜,进入商行黄仲涵先是从记账开始学起,再继续学习不同地方的语言和客户交流。24岁的时候黄仲涵正式的接手家族的生意,主管建源商行的运营。

1893年,荷兰殖民政府开放自由贸易,黄仲涵抓住这个机会,投资1000万荷盾建造5座糖厂,并购买了100万亩蔗园,开始在制糖行业的发展,利用独创的"全产业链"模式,黄仲涵的制糖王国异军突起,短短的几年时间内,黄仲涵的糖厂产量就占到了整个印尼糖业的57%,被大家誉为印尼糖王。

随着制糖产业的不断扩大,黄氏家族的生意又更上了一层楼,可惜的是1901年父亲黄志信就因病去世了,临终前他嘱咐自己的财产子女们可以平分,但是建源商行必须由黄仲涵来管理,任何人不可以插手,面对父亲的嘱托,黄仲涵承诺一定会把家族生意做强做大。

除了在制糖行业的发展,黄仲涵开始在其它的领域涉足,他迅速的扩张自己的商业版图,进军航运,银行,保险,木薯粉等多个行业。1918年黄仲涵又建立了当时最大的木薯粉厂,兼顾生产酒精,生产的产品远销欧美多个国家。

除了这些之外,黄仲涵的产业还经营橡胶、咖啡、木棉、木薯干、胡椒、玉蜀黍、花生、蓖麻籽、香茅油等。1924年黄仲涵的建源贸易有限公司总资产达到了2亿荷盾,在世界各个地方都设立了分行,凭借巨额的产业,黄仲涵也被列为世界第十四位富翁。

可是巨大的产业也让黄仲涵遭到了荷兰殖民者的压迫,荷印政府以征收“战争税”,“双重收入税”为由,要求黄仲涵缴3500万荷盾的税,同时荷兰的政府还想要以7000万荷盾来收购黄仲涵的产业。但是黄仲涵一口拒绝了,为了避免荷兰的骚扰,黄仲涵直接移居到新加坡。

但可惜的是,年仅58岁的黄仲涵就因病在新加坡去世。去世后,众人只知道他辉煌的商业成绩,却很少知道他为祖国所做的贡献。虽然黄仲涵一直身处在异国他乡,但是早在7岁那年,一颗爱国的心就长在了黄仲涵的心里。

在辛亥革命期间,黄仲涵秘密向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捐款5万荷盾(约合当时百万美元),1915年蔡锷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时,黄仲涵又捐赠了2.5万荷盾支持革命。除了这些,根据史料记载黄仲涵还曾通过秘密渠道向中国捐款总计约2.5亿美元。

由于当时局势动荡,很多记录都没有公开,但是他对国内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作为后人的我们也应该牢记这段历史。黄仲涵去世后,黄氏家族也开始衰败,他的两个儿子黄宗宣、黄宗孝两兄弟刚接管建源就赶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受到重创的建源商行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关门的状态。1950年,黄仲涵的儿子黄宗孝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45岁。而没过多久印尼政府以“偷税漏税”为由,没收了黄家在印尼的全部资产。就这样,这个当初富可敌国的黄氏家族就此落幕!
新浪网 [引用日期2012-11-6]黄仲涵.
厦门网.2014-05-09 [引用日期2014-05-30]小刀会后人欲建先辈纪念馆 祖辈房产遇产权问题.
福建省情资料库 [引用日期2014-05-30]同安县志 第一章 人物传 黄仲涵.
2010-07-30 [引用日期2014-05-30]黄仲涵: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糖业大王”.福建省工商业联合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