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那群去了村里的年轻人,搞出了啥名堂?

都市时报 2024-11-08 16:01:11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满腔热情和先进理念,来到乡村搞事业,追逐梦想。他们在成为新村民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搞农业很苦但很酷

“2013年我就在东川区阿旺镇种植芦笋,要说投身乡村搞农业,我应该算‘老一辈’了吧。”陈高川打趣地说。

初见陈高川时,他刚从云南农业大学毕业,还略显青涩。10年时光匆匆而过,现在的他举止间已显成熟与从容。

回到乡村干农业,必然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夏日大棚酷暑难耐,冬日田间冷风刺骨,遇干旱要节水保灌溉,遇洪涝要通沟补肥。“无数个夜晚,我都靠看书熬过来,与我作伴的就是这些蚂蚁、蚂蚱。”陈高川说,之前没有芦笋种植经验可借鉴,育苗、种植、抗灾、销售等所有环节都要靠自己摸索。

“10年前的条件当然不如现在好,但热爱可抵万难,搞农业很苦但是也很酷。”陈高川介绍,如今,阿旺镇芦笋产业已具规模,芦笋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他也多了新身份:致富带头人、区政协委员。

蔬菜也需要经纪人

“品质高但是卖不出去?我就不信这个邪!”把家乡的蔬菜销往海外的想法浮现在唐宇脑海时,他便与蔬菜销售结下不解之缘。

晋宁区新街村盛产蔬菜,一年有10多个品种上市,但蔬菜保质期短,卖不出去就要亏损。对于非农专业毕业的唐宇来说,搞好蔬菜外销这条路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什么都不懂的他积极参加技术培训,并到各个蔬菜基地拜访参观,向种植大户和农学专家请教,想方设法把自己从“门外汉”变成“蔬菜经纪人”。

为更好地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增加蔬菜配送供应链业务,唐宇推出“订单模式”,即先有订单,再来计划生产。蔬菜的品质、供应量、产品价格全年恒定,有这样一个标准,就可以做精准农业,而且不存在滞销情况。

在唐宇的带动下,现在,新街村蔬菜总销量年均达1万吨以上,远销中国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创造了过亿元的销售额。

“数字游民中心”落户小山村

“BCC美丽龙山有氧计划”2023年落户安宁市温泉街道龙山村,主理人李蓉带着一群年轻人正式开启龙山驻地计划,当起了新村民。

该计划同时也集结了更多有家乡情怀、艺术水平、运营能力的年轻人加入其中,“数字游民中心”因此而生。

新村民们用镜头记录龙山美景和村里日常,带着“龙山印象”去大理国际影会参展;邀请在校大学生参与“美在龙山,农家乐改造计划”共创;搞植物精油、自然书签、咖啡香皂DIY体验和山林瑜伽等社群活动……他们带来新发展思路、知识和技术,也带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年轻人对于自然和乡村的态度。

与一般的文旅项目不同,BCC选择依托地方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打造艺术园区,在保留原汁原味乡村风貌的基础上,让项目融入地方,与村民共建共生,这与龙山村发展理念不谋而合。从2023年的龙山驻地计划开始实施,到BCC龙山有氧计划艺术园区逐步建成,到园区二期项目“数字游民中心”开启,这个结合龙山村特色产业和发展规划,利用闲置民居改造而成的,集乡村文创、教育科研、休闲旅居于一体的新项目为龙山村带来了无限活力,也让更多的人来到龙山村。

在乡村里寻到“诗和远方”

“楠竹公社又上新了,大家快去尝尝。”这个频繁出现在朋友圈、社交媒体上的地方,总是能吸引眼球。

“我们每个季度都在上新。”楠竹公社主理人顾李在咖啡机前忙得不可开交。

2020年以前,昆明女孩顾李和她的德国丈夫TIM一直在德国生活。“我到过20多个国家,但最向往的地方还是中国昆明。”于是,顾李便和丈夫TIM回到家乡昆明生活创业,在西山区海口街道白鱼口村经营起一家名叫楠竹公社的户外社区。

在顾李和TIM的用心经营下,这里成了许多人口中最接近诗和远方的地方。

草坪、竹林、木屋、梨树,好的户外环境是这里的根本,有了这些基本条件,如何扩大人群、维持流量,顾李有自己的思考。“不能一年四季只卖烧烤,时常推陈出新才能维持流量,而推什么新品,得站在顾客角度思考。按照季节气候,将鲜花、野生菌等时令食材加在食物里,让烧烤品类不单一,把研学、团建等活动引入园区,扩大顾客群体。现在年轻人喜欢的桌游、剧本杀,这些室内活动也考虑在冬天上新,为大家提供更多的游玩方式。”顾李说。

来源:昆报头条

编辑:姜蕾

审核:钟玲

终审:彭德光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