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古老的传说,总会引得后人满心好奇。要是深入探究一番,我们常常能从那团团迷雾里瞧见历史的痕迹,还能在那零碎的记忆当中,找寻到先人们宝贵的思想闪光点。
“再饿也别吃坟前的供品,再累也别把人当凳子坐”,这句在民间流传了很长时间的话,虽然简短,却讲出了一个时代的忌讳与感慨。在如今科学发达的时代,这句谚语所体现的那种古老的迷信思想已经慢慢消失了,不过其中包含的道德方面的智慧,还是很值得人深思的。
【一、违犯禁忌招灾祸?古老的“坟前供”传说】
在如今这个科学极为发达的时代,许多迷信都已被破除。但是,在广阔的乡村地区,还潜藏着一些古老的禁忌,它们好像永远都不会消失。
2020 年农历清明节,在江苏盐城的某个村子里。村民小张一大早就准备去祖坟那儿烧纸,当他经过老李家祠堂的时候,发现祭台上果盘里的苹果少了几个。这可不是头一次出现这种情况了,小张皱着眉头,心里暗自嘀咕:咋又有人动坟前的供品呢,这可是犯大忌的事儿啊!
小张没怎么寻思,走到陈家老宅那儿的时候,一个声音让他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啪”的一声,那是皮肉相碰发出的清脆响声,随后便是陈家小姐凄惨的哭叫声。小张心里猛地揪了一下,这陈家小姐是新娶进门的少奶奶,才刚生了个女娃,眼下还在坐月子呢,咋就遭了这样的罪啊?
这一天,小张满心疑惑又忐忑不安地祭拜完先人,便往家走。途中,他碰到了李大娘,二人相互问候后,话头渐渐转到了陈家的事上。原来,前些日子陈家小姐把公公给得罪了,被公公罚跪在地上,公公还拿她的背来发泄自己的不满,肆意抽打。这时,“人肉凳”这个词猛地在小张的脑海中浮现,他不由得浑身一颤。
好些年前,小张的爷爷手直哆嗦,表情严肃地跟他讲:“娃呀,你可一定要记着,就算再饿也别吃坟头的供品,就算再累也别坐别人腿上。”当时还小的小张听得稀里糊涂的,随口就答应了。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现在的他总算明白了那番苦口婆心告诫的真正含义。
打从很早以前,农民会在已经成熟的庄稼地里插上小红旗,以此来提醒路过的人别去采摘,要是有人违反了,肯定会遭到不好的后果,这便叫做“禁忌”。在咱们国家,禁忌的这种观念历史相当久远,是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开始的,一直到现在,在众多乡村地区依然存在。这种观念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未知事物感到害怕,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祖先的敬重。
“坟前供”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这是祭祀祖先时所准备的祭品,像果品、蔬菜、牲畜之类的都包含在内。这些东西被当作是祖先的食物,是不能另作他用的。在《史记·滑稽列传》里,很早就有“坟前供物不可动”的记录。通常情况下,在农村,每逢清明节、中元节、春节等传统节日,每家每户都会进行祭拜祖先的活动。
村里八十岁的王伯伯说,他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那段时间,因为能吃到白米饭和肉。不过,这喜悦当中还夹杂着不安,他奶奶反复叮嘱,千万不能碰祭祀用的食物。“奶奶讲,那是给祖先和鬼魂准备的,吃了会惹祸上身。”王伯伯回忆道。可好奇心作祟,他老是盯着祭台上的羊肉发愣。有一回,王伯伯被奶奶狠狠揍了一顿之后,就再也不敢无视那禁忌了。
在不少老一辈人的观念里,要是违背了“坟前供”的禁忌,那可能会惹上怪病或者灾祸呢。村里有个人把祭祀用的鸡给牵走了,结果整宿都没法入睡,还梦见先人在好像祠堂的地方盯着他,那脸色又僵又恼。村里九十岁的马老太一脸郑重地讲,她小时候吃了祭祀的果子,之后就肚子疼得不行,一直到去拜佛求签才见好。“缺德的事儿,干了是会有报应的。”马老太轻轻点了点头,眼神望向远方。
在当今社会,迷信已被摒弃,然而那些看似荒唐的禁忌,却依然在不知不觉中对人们产生影响。村民们多多少少都会去遵循,或许,这是他们对“神秘”力量的一种敬畏之情。
实际上,这种禁忌是从咱们民族古老的文化基因里衍生出来的。在原始社会那会儿,人们还没构建起科学的认知系统呢,对自然界里那些未知的现象特别害怕。那时候,祖先崇拜的地位可重要了,人们把祖先当成能掌控生死和福运的神灵。而供奉祖先,也被看作是能得到保佑的办法。
在远古时期,这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观念,对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积极的效用。它让行为规范得以统一,使族群生活趋于稳定。现今的人们虽说不再盲目迷信了,然而那道印记却在不知不觉中对人们产生影响,促使人们去遵循古老的禁忌。即便不是因为迷信,这也已然变成了一种习惯和传统。
正如小陈所言:“每到清明,我都会备好牲礼去祭奠先人。”他对那些怪力乱神之事并不相信,然而,每当站在祖坟前,他的心里总会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触动——那是敬畏与思念相互交织的情感。或许正如心理学家所讲,这种禁忌源自人对“未知”的惧怕。它象征着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记忆。即便身处理性的时代,这一印记也没有彻底消失。
咱可以理智地看待这种文化现象,分清里面的迷信内容,同时也该领略它所包含的宝贵智慧。这一文化现象表明了人和自然、人和祖先和谐共处的观念,也展现出了敬畏与回忆的美妙情感。要是能把它的核心转变为促进社会文明的积极因素,那禁忌的意义就得到提升了。
【二、踩着人背下车?残忍的“人肉凳”曾盛行】
“人肉凳”这说法听着就特别残忍,毫无人道可言,然而在封建社会,这事儿却屡见不鲜。啥叫“人肉凳”呢?就是把人的身体当作坐的东西来用。这反映出重男轻女的思想已经到了极端的地步,也揭示了统治阶级对人权肆意践踏的本质。“人肉凳”会在两种情况下出现:一是官员踩着手下人的背下车;二是男人硬让女人坐在自己腿上。这两种情况都是把人的身体当成物品,对人的尊严进行肆意践踏。
在清朝的《大义觉迷录》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些权贵竟让仆人跪在地上,把脊背当作马凳来用。还有官员嫌马凳太硬,索性让自家的家丁背着自己。“人肉凳”的残忍之处,不光是会给人带来身体上的痛苦,更在于让人遭受心理上的屈辱。人把自己的姿态放得极低,任凭别人肆意践踏,这是多么让人感到绝望和无奈啊!
在古代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为低下,她们的人生被男性所掌控。有些地主会逼迫女仆坐在自己腿上伺候,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权势。要是女子有一点儿不顺从,就会遭到狠狠的毒打。李大娘不禁打了个寒颤,因为她的祖母就曾遭受过这样的屈辱。那时候,祖母刚成为新娘,就被公公强迫在他腿上坐了一整晚。一直到祖母泪流满面,公公才称心如意地放过她。这件事成了祖母心里的阴影,她半个字都不敢跟母亲讲。
实际上,这种做法连古人都不太能忍。李大娘讲,祖母还算比较幸运,她公公只是嫌弃她的出身。要是在别的人家,碰上性格怪异且以此为乐的婆婆,儿媳妇要遭的罪那可就不敢想了。“人肉凳”这事儿,是中国古代三从四德思想的一种极端体现。这种野蛮行为,和如今倡导的男女平等那可是差得老远了。
当然啦,咱们在批判像“人肉凳”这种践踏人权的举动时,得把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背景考虑进去。在封建专制的社会中,皇权能触及到社会最基层,对人的身心把控那是相当严密。打小起,人们就得依照等级分明的规矩行事,对上级的命令绝对服从。就这么个大环境,才让“人肉凳”能够大肆流行起来。
先不说官员对下人的欺压,单讲夫权对妻子的束缚,这在当时是极为常见的。咱不能拿今时今日的道德准则去衡量古人,得去理解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规则。古人在那种环境里长大,存有一些咱们现今难以理解的想法,那也是在所难免的。
好啦,咱得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哟!批判和反思呢,得依据对当时时代背景的理解来进行。咱得记住,历史的发展就像螺旋一样是逐步上升的,每个历史阶段都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不过呢,也会推动新的思想向前进步。咱现在持有的那些良好的道德观念,其实也是历史发展变化的成果呀!
【三、时移世易,道德之火传承不灭】
在当今社会,迷信已被破除,“人肉凳”这种现象也消失无踪了,这体现了文明的进步。不过,“坟前供”这一禁忌依旧存在,即便不是因为迷信,也已然成为了一种传统与习惯。村里的小陈表示:“每到清明的时候,我还是会备好牲礼去祭奠先人。”
他压根儿不信那些神神鬼鬼的事儿,可每次站在祖坟前,心里头就会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波动——那是敬畏和思念交织在一起的滋味。或许就像心理学家讲的那样,这种忌讳源自人对“未知”的惧怕。它象征着一种古老的文化留存。就算到了凡事讲理性的时代,这道痕迹也没彻底消失。
咱得理性地去看待这些禁忌,清楚地分辨出其中荒诞迷信的那部分,不过呢,也得看到里面蕴含着的宝贵智慧。就像“人肉凳”体现出来的人格尊严,“坟前供”表现出的敬畏之心。要是咱把这禁忌当成一面镜子,就能看到中华民族积累了千年的道德底线:别做伤天害理的事儿,别忘了祖宗的教诲。然后把它变成现代社会的道德准则:平等对待,礼貌交往。这样一来,也许咱就能消除那些不合适的地方,吸收其中的精华,让它变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
在当下社会,科学与人道备受推崇,战争与歧视的阴霾已被驱散,光明照耀大地。“人肉凳”这种现象已然消失,我们建立起了平等对待他人的准则。曾经神秘的“坟前供”禁忌,也被我们以理性、淡然的态度所消解。我们心中的道德火焰,将历经风雨,传承不息。它有时热烈燃烧,有时微微跳动,时刻提醒着我们人性的底线,这是在动荡的历史进程中永恒不变的精神力量。
【结语】
时光匆匆,如今的人不再有坐“人肉凳”的行为,对“坟前供”的忌讳也没那么看重了。不过,道德的火焰,能够永远传递下去。只要我们怀有善良之心,那禁忌的力量就会变成推动我们做好事的助力。历史的种子,必定会在道德的肥沃土壤里发芽,绽放出光明和希望的花朵。人类尽管经历了许多变迁,但只要我们把道德的火炬传承下去,就肯定能够打造出一个更为文明、美好的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