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随《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获批,我国所有超大特大城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均得到国家层面批复,事关未来十余年可持续发展的统领性文件转入实施阶段。
当我们探寻城市发展逻辑,“人”的要素往往被视为核心,产业的集聚、商业的繁荣、环境的更迭等等,都与人密不可分。而包括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等级划分,其根本也是依据人口规模进行衡量。
基于资源基础限制,人口也非无节制增长,因此各城国土空间规划中便对未来人口数量做出了初步约束。
最新远期规划:西安常住人口上限1560万
结合西安市级层面官方解读,下一步将构建“一主、一副、六城、多组团”的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中心城区、副中心、综合性新城(县城)、专业化组团(重点镇)、一般镇”五级城镇体系。
至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560万人以内。这是在加快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和西安都市圈发展空间格局背景下,所做出的结构布局优化行动。

西安人口规模承载计划(2022年规划草案版)
事实上,在2022年11月公布的规划草案内容中,有关常住人口规模就给出了约束区间1500-1600万,此次明确的1560万数值也恰好处于这一范围。
具体指标方面,原先草案提及城镇人口范围1300-1400万,目标城镇化率在86-87%左右;适龄劳动人口与老年、儿童的比例为7:2:1;六成以上人口具有大学文化水平,三成左右专业技术人才。
根据统计,截止2023年末西安全市常住人口为1307.82万人,虽相较2022年仍有超8万增加值,但梳理历年人口变化,已呈现出逐年下降态势。以现阶段情况看,距离明确上限尚有250余万空间。

西安主要年份人口变动趋势 制图©悦西安
与常住人口增势放缓不同,城镇化比率正逐步提升,也就是由农村转入城镇的人口基数不断扩大。至2023年底,西安拥有城镇人口1044.69万,城镇化率为79.88%,距80%仅一步之遥,位列全国中游水平。若以前述城镇化率目标86%-87%预估,远期相关人口至高或达1350万。
综合人口分布版图,当前西安常住人口大量集中于中心城区,且仅是绕城高速以内范围,粗略预估涉及常住人口或超600万以上,接近市域总量的一半左右占比。由此可见,这也是主城居住密度过高,地面道路拥堵,轨道交通客流强度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

西安七大功能区布局示意
面对空间可持续发展,西安七大功能区之一的古都核心功能承载区,其详细规划内容曾特别点明要落实疏解人口降低密度的要求,合理控制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
与此同时,像是密度相对较低、产业布局转移热点的城市开发区、新区,都将成为今后接纳新流入人口的主阵地。另考虑人口流动和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各类基础设施需按规划人口上浮一定比例进行配置,早期西安披露出的管理服务人口约2000万。
中西部省会成人口增量“主阵地”
那么,人口常住1560万、服务2000万,在全国来说又是怎样一个水平?
先看总人口相近的天津(1364万)、苏州(1295.8万)与杭州(1252.2万),检索已批复规划及公示草案内容,这三大城市常住人口规模上限依次为1800万、1700-1800万、1500万。

八城2035年常住人口预计上限
而环顾西安“强邻”,成都总人口规模被严格控制在2350万人以内,中心城区不超过1400万,服务人口则按常住规模上浮20%测算;总人口与西安差距不到10万的郑州,至2035年上限最多不超过1800万。
服务人口方面,上到晋升超大城市(城区人口突破1000万)行列的武汉,下至常住人口踏入千万量级多年的长沙,预计数值大都保持在1900-2100万左右。其中,譬如西安、杭州两城预留人口弹性管理规模幅度处在30%上下。
多则数据横向比对过后,可以观察到西安定下的人口上限在一众城市中或显“保守”,但在对实际服务人口的指标考虑中,又给予了较大上浮空间。

浐灞国际港夜景 航拍©悦西安
事实上,各城若要触及这一目标上限,实则面临不小的挑战。换言之,目前人口增长趋势似乎更像是“新一线”城市或强二线城市的标签。
纵观近年来人口增量前列城市,已不再是传统一线城市的专属,诸如合肥、郑州、成都、长沙、西安这些中西部省会城市频频上榜。
抛开自然正常增长,这些省份的其他地级城市,或多或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口流出。以陕西为例,2023年常住人口相比前一年减少4万,仅西安呈现出人口正增长,同为关中板块的咸阳、渭南二城,累计流出人口超过7万。

随着都市圈、城市群打造的持续深入,受辐射带动影响,向经济增速快、就业机会多、发展活力好的地区迁移,尤其是向最新国土空间总规中被赋予国家级或区域层级中心城市定位,包括省会在内的地区集聚,已是大势所趋,且符合了人口流动的客观规律。
当然,各城之间产业体系、扶持政策的比拼,同样是吸纳人口的关键因素。合肥、杭州等城便是最好的例证,前者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人口增长“节节高”;后者凭借优渥的创新土壤环境与人才政策,孕育了近期引爆全网的“杭州六小龙”。
城市空间优化的下一步
有了更高目标的人口基准,如何协调与城市承载力的关系,助推空间优化升级,也将成为接下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命题。
关于这一问题的解法,此次批复的西安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内容给出了答案。
总体大方向上,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在1410.77平方公里范围的城镇开发边界内,优先保障城市核心功能承载区、城市空间结构调整重点区域的发展空间。

升级焕新后的西安市人民体育场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过去半年内市级层面先后公示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古都核心区、北部片区及高新片区等细化功能版图规划,从片区边界、空间结构,再到单元划分、规划用地明示,展开了详细勾画。
同时,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正转变为城市更新探索的新路径,正如红旗铁路公园、西安市人民体育场微更新、西安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批已投用代表项目。

西安国土空间总规涉及公共服务部分要求
依据服务人口上限,包括地铁、道路、住房、医疗、教育、文体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环节,都需以此作为前期谋划参考。
总体规划中亦对应提出,构建公共交通引领的城市中心体系、优化布局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优化居住用地布局及打造城乡生活圈等。
于千万人口规模城市而言,它不仅代表着纸面意义上的级别提升,实则也为城市全维度管理提出更高、更细致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