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出境文物:江苏篇(共11件)

春翠的文化 2025-04-06 19:50:38

江苏省共有禁止出境展览文物11件,南京博物院馆藏3件,南京市博物馆馆藏1件,六朝博物馆馆藏1件,扬州博物馆馆藏2件,苏州博物馆馆藏2件,镇江博物馆馆藏1件,南京大学博物馆馆藏1件。

1、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

批次:第三批 馆藏:南京博物院--不展出 材质:青铜器 时代:战国 出土:1982年江苏省盱眙县穆店乡马湖村南窑庄。

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又名陈璋圆壶,为战国中期的容酒器,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通高24厘米,口径12.8厘米,腹径22.2厘米,圈足径13.8厘米,重6250克,由器身和肩与腹上的网套组成。器身作侈口,长颈,圆腹,圈足。此器口沿刻有记录壶的容量的铭文。圈足外刻有“陈璋伐匽(燕)之获”的字样,反映了公元前315年齐国与燕国的战争。

2、青釉瓷神兽尊

批次:第三批 馆藏:南京博物院--通史展5展厅 材质:瓷器 时代:西晋 出土:1976年出土自江苏宜兴周处家族墓。

西晋青釉神兽尊为国宝级文物,其造型奇特,为盘口短颈削肩鼓腹平底,象个大鱼篓;高279厘米,口径13.2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16厘米,体饰四爪、双翼、脊毛和尾,雕刻生动,在六朝青瓷中属于罕见的艺术珍品。

3、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批次:第一批 馆藏:南京博物院--通史展5展厅 材质:砖画 时代:南朝 出土:1960年江苏省南京市西善桥。

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由648块长方形青砖拼镶而成,分为两幅左右两部分对称安置于墓室两壁。南墓壁描绘的是嵇康、阮籍、山涛、王戎的画像,高78厘米,长242.5厘米;北墓壁描绘的则是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的画像,高78厘米,长241.5厘米,8个人席地而坐,以不同姿态体现了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的出土,填补了六朝绘画稀有传世真迹的空白,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02年,国家文物局将其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2022年9月,入选江苏人气宝藏。

4、青釉羽人纹盘口壶

批次:第三批 馆藏:六朝博物馆--常展 材质:瓷器 时代:三国--吴 出土:1983年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长岗村吴墓。

高32.1厘米,口径12.6厘米,底径13.6厘米。局部贴塑与通体釉下彩绘的先进工艺融汇于一壶之上,构成一幅精美生动、充满神秘色彩的图画。盖钮塑一回首鸟,钮两旁各饰有一柿蒂;盖面周绘人首鸟形动物,似围绕仙草,翩翩起舞;盖内壁穿插仙草、云气等物。颈部绘有七只异兽。三组贴塑-两尊佛像、四个辅首、两个双首连体鸟,整齐有序排列于肩部,均以褐彩勾勒。腹部二十一个持节羽人,分别上下两排,错落有致,两两相对,羽人的身边是飘忽欲动的仙草和云气。青瓷釉下彩盘口壶是中国所见以绘画艺术美化瓷器的最早典型,为研究公元三世纪中国陶瓷绘画艺术提供了唯一的珍贵实物,堪称为瓷中绘画艺术的珍品。

5、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批次:第三批 馆藏:南京市博物馆--不定期展出 材质:瓷器 时代:元 出土:1959年被盗后追回。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由景德镇窑烧制,高44.1厘米,底部直径为13厘米,腹径28.4厘米,口径仅为5.5厘米;无盖,小口,口沿平厚,颈短而细,平肩,肩以下收敛,胫部瘦长,近底部外撇,平底;腹部绘制“萧何月下追韩信”历史故事;画面之外配有五组纹饰带,整个梅瓶装饰繁缛,纹饰带布局疏密有致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是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见珍品,为国家一级文物,是南京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国瓷器三绝之一。

6、长沙窑青釉褐蓝彩双系罐

批次:第三批 馆藏:扬州博物馆--常展 材质:瓷器 时代:唐 出土:1974年江苏省扬州市唐城遗址。

唐长沙窑青釉褐蓝彩双系罐,高29.4厘米,口径16.2厘米,底径19.5厘米。器施釉下彩绘,用褐彩和绿彩相间的联珠纹组成卷云和莲花汶,装饰奇特。唐长沙窑青釉褐蓝彩双系罐打破了中国青瓷的单一釉色,是长沙窑瓷器中最精美的一件,在中国釉下彩彩绘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7、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批次:第三批 馆藏:扬州博物馆--常展 材质:瓷器 时代:元 出土:1984年江苏省扬州市文物商店收购。

元代景德镇窑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高43.5厘米,口径5.5 厘米,最大腹径 25.3厘米,底径14 厘米。小口、短颈、丰肩,肩部以下逐渐收敛,至近底部微微外撇。此瓶造型集雄,秀之美于一身,主纹刻划一条白龙追赶一颗微火焰宝珠,并衬以像珊瑚枝一样的四朵火焰形云纹。瓶身通体施霁蓝釉,云龙、宝珠施青白釉,两种釉色对比强烈鲜明。此类梅瓶目前传世仅见三件。另两件,一件为宫廷旧藏,现存颐和园;一件藏于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两瓶高度均在 33 厘米左右,并有一定的暇疵。三件之中,扬州博物馆所藏器形最大,纹饰最美。

8、越窑莲花式托盏

批次:第三批 馆藏:苏州博物馆--常展 材质:瓷器 时代:五代 出土:1956年江苏省苏州市云岩寺塔。

高:16.2厘米,14.5厘米,腹径:17.0厘米,底径:12.1厘米。造型设计别具一格,盏托一体,收放自如;釉色设计恰到好处,通体青釉,细润如玉,光洁无暇;装饰设计匠心独运,大莲瓣纹唱主角,花纹与器型浑然一体,统一和谐。五代青瓷设计多维为素面,主要靠造型的多变和青釉的淡雅温润取胜,越窑的釉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诗人常用“古镜破苔”、“嫩荷涵露”、“千峰翠色”等佳句赞美。越窑青瓷莲花盏托是当时青瓷设计的优秀作品之一。

9、木雕真珠舍利宝幢

批次:第三批 馆藏:苏州博物馆--常展复制品 材质:杂项 时代:北宋 出土:1978年江苏省苏州市瑞光寺塔。

真珠舍利宝幢是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制作的一件珍贵的佛教艺术品,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用珍珠等七宝连缀起来的一个存放舍利的容器。宝幢通高122.6厘米,发现之初被放置于两层木函之中。主体部分由楠木制成,自下而上共分为三个部分——须弥座、佛宫、以及塔刹。真珠舍利宝幢,这件宋代时期的佛教艺术瑰宝,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博物馆的宝库中。它不仅是存放舍利的神圣容器,更是北宋时期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宝幢造型精美绝伦,选材极为名贵,制作工艺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它仿佛是一位静默的禅者,向世人诉说着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10、龟负论语玉烛酒筹鎏金银筒

批次:第三批 馆藏:镇江博物馆--常展复制品 材质:金银器 时代:唐 出土:1982年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丁卯桥唐代窖藏。

整体造型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是酒筹筒,好似一只燃烧着火焰的金蜡烛。在筒的正面刻有“论语玉烛”四个字。《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说明了当时儒家思想已深入人心。《尔雅•释天》:“四气和谓之玉烛”,“论语玉烛”就是用论语的句子来调和大家喝酒的事理。下部是神龟的自然造型,龟象征长寿,是道家的祥瑞之物。整件器物,通体鎏金,造型奇巧,纹饰繁美,富丽堂皇。打开莲花形筒盖,可以看到里面藏有50根酒令筹,呈长方形扇骨状,每根酒筹的上端刻有《论语》的语句和饮酒的规定。

11、王齐翰《勘书图》卷

批次:第二批 馆藏:南京大学博物馆--不展出 材质:书画 时代:五代。

此图是王齐翰唯一留传于世的画迹。《勘书图》原名《挑耳图》,这个名称的修改本缘于宋徽宗赵佶。书画皇帝赵佶看到这幅画后,品味王齐翰所画内容实为勘书之事,而挑耳只不过是休息时顺手为之,故提笔在画右侧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上“勘书图”三字,又在画的左侧题有“王齐翰妙笔”五字,为此画锦上添花。该图描写手法高超,形神兼备,反映了昔日勘书者的荡然性格与狂放的气质。画中环境,为室内陈设着的屏风、几案、卷册之类。全图构思十分精密,合适有度。

0 阅读:1
春翠的文化

春翠的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