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唠叨、说教、打骂和强迫都不管用,不妨后退一步试试反向呈现

百合读书 2025-03-09 08:47:33

网上看到一个段子,有张卡片写了这样的话:

我把我妈给我的建议转达给你,因为我肯定用不上。

虽然是个段子,也足够彰显了孩子们太讨厌和排斥家长的唠叨以及好为人师的建议。

家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想要尝试改变孩子一点点,说也说了,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威胁也用上了,恨不得每天催三遍,可是一点用都没用。

给家长一个很有效且可行的办法,当你试了所有的办法也没办法改变孩子时,可以后退一步试试反向呈现,先把嘴闭上,然后置身事外,放下想要控制孩子的急切和迫切想要改变孩子的欲望。

别跟孩子说:你要这样做,不能那样做,你该这样干,不能那样干。

父母的唠叨与对孩子的逼迫,只会让孩子更加排斥,也只会让父母的好意与好心都付诸东流。

唠叨只会加重孩子的反叛以及自我坚持,只会与父母想要的方向越来越远。

当父母对孩子说你应该去写作业了,你怎么还不去学习时?孩子大概率更不愿意学习了。

这时孩子感受到的是压力与逼迫,孩子太想拥有自主权和掌控权,以及在自己所有事情上的决策权。

越要求,越强迫,越会激发孩子的抗拒心理。

原本孩子觉得自己可以按自己的节奏前行,却被家长告知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

这变相强化了孩子的无能,也加重了孩子的压力与焦虑。

父母为了孩子总是很努力,哪怕无路可走了,也要努力开辟一条路出来,一直讲,一直强调,一直纠正,直到孩子改为了止。

不可否认的是父母也是好心,只是想帮助孩子,所以才会一直讲,试图让孩子明白。

家长努力想做一个满分家长,但是孩子却在父母好心帮助之下,跟父母越来越疏远。

当一个家长既追求完美,又保持警觉还要管事时,亲子关系就在博弈与对抗中,循环着一圈又一圈。

这时家长很焦虑,孩子也很烦躁和抗拒。

而焦虑之下的父母会病急乱投医,用自己习惯的经验与方法对养育孩子各种试错,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像是用纸巾来堵爆裂的水管,根本无济于事。

父母的唠叨和急切帮助孩子的心,以及各种纠正孩子的行为,其实还不如不错。

父母的过度担忧,过度管控,会抑制孩子内在独立,也会扼杀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会造成孩子心理上习惯性依赖父母,但同时又对自我保持怀疑,也无法承受压力,遇到挫折只会一味地缩起来逃避。

父母后退一步,管住自己的嘴和控制自己想要控制孩子的心,是父母拥有力量又不强给孩子的开始,不妨告诉自己:

我爱孩子,所以才不会因为作业和学习而跟孩子吵架。

这个自我暗示和觉察,包含四个自我反问:

第一个反问:吵架是父母和孩子双方的事,它并不是单方面的,也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并列关系。

第二个反问:父母爱的到底是孩子,还是孩子身上的附加值成就感与成功?附属品成绩和学习?

第三个反问:关系的二次选择,父母既可以选择跟孩子吵,也可以选择跟孩子和平相处,这取于父母自身。

第四个反问:学习到底是父母的事,还是孩子的事?厘清之后进行课题分离。

这是后退一步的清晰,也是觉察行为后的清醒。

作为父母,糟心的事就是眼睁睁看着孩子受罪和走弯路,而且孩子还不听劝。

父母要明白一个问题时,孩子此刻不需要我们帮助,只是这会他们不想听,那就不要多说。等到孩子想听的时候再给建议。

克制救场的想法,急切的救场并不是一种好的做法,而要多听听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父母当然可以给孩子建议,但不要提要求,下命令。承认父母自身也有局限性,通过学习与求助,来认识自身的局限性,换一种思路跟孩子相处。

当父母对孩子的帮助不像拳头打在棉花上一般无力,而是因需而助,同频共振时,养育会成雪中送炭的模式,这时父母的建议孩子才能听进去。

0 阅读:29
百合读书

百合读书

爱读书、爱思考、爱写作的百合,读完10000本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