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在执政晚期逐渐腐朽,使繁荣的经济走向衰落

高娃历史谈 2023-02-14 20:04:13

全文共1694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前言:隋唐之际,科举制度兴起,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改革了用人体制,使得一些有知识的穷人可以为官。在宋代,这种情形更为严重。

到了唐代晚期,官府的官兵和将军们,对那些“门第”、世家大族进行了大规模的杀戮,抢夺了他们的财富,抢夺了他们的财产。因为他们是贵族,所以他们的劳动力很少。

贵族们被逼得四散奔逃。到了宋朝,那些贵族已经没有多少权力了,朝廷里的官员,基本上都是平民出身,这是怎么回事?

宋代官吏选拔体制

宋代,从庶人到士大夫,有三种途径:学堂、考试、举荐。

第一,学校

国子监是由国家行政体系管理的。因为是两所大学,所以对学员的要求也是不同的。第一门名为“国子学”。

只有七品以上的官家子弟,才能进入学校。二是“太学”,与“国子学”相比,太学的范围要广得多。八品之下的官家,以及普通百姓,都有资格进入。

而书院的学生,则分“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上舍通过考核,则为“出舍”。就像是以前在我们国家,都是免费的。

除了由国家主办的,也有很多民办学校,例如“岳麓书院”,“应天书院”,“白鹿洞书院”,这些都是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能见到的。

虽说不像国子监那样,“包分配”,但是学校的学校,都是由政府来管理的。

二、考试

实际上,直到宋代,考试才算真正的完备和认真。而通过考核的人,得到的待遇,更是让人瞠目结舌。那些通过科举的人,成群结队地朝皇上,穿过街道,万人空巷。

考虑到宋代“重文轻武”的问题,一位将军出征,凯旋而归,受到的欢迎程度,可想而知,这位大将军在宋朝的地位是何等的崇高。

三、推荐

简单来说,就是在一群读书人中,选出一位受人尊敬的人,才能被称为学者。而且,随着官员们的地位越来越高,他们也可以采用相互推荐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最大的坏处就是,宋代的文人很容易结党营私。

文人参与国家治理的益处

在宋代,由于士人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所以他们都是靠着自己的知识才能进入社会。因此,他们很容易就能胜任国家给他们安排的职位,而且没有任何的压力。

宋代皇帝为了增强文人墨客的相互制约,尤其提倡对弹劾、控告,同时还设立了“谏院”与“御史台”,实际上工作性质与内容都是相同的。

而且,在御史台、谏院之外,还有一些高官,可以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对着皇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攻击大臣之下的大臣。

这种做法的实施,使得官员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都很高,随时随地都能对任何改革和他们不熟悉的东西进行反击。

文人参与国家治理的弊病

任何一个官员,都可以随意的反驳,但是他们并不在意自己的意见是否能够付诸实践,他们只希望能够在陛下的心目中,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于是,一件小事,就变成了一个大新闻,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事实上,这种事情发生的原因,是因为在唐代之前,如果有人举报,或者是被人举报,那么这些人就会被革职,甚至被处死。而在宋代,最重的处罚,就是降职,到地方当差。相反,他还被冠上了一个“敢说敢做”,“正直”的好名声。

到了宋朝,儒门的观念就会变得僵硬,固执,不懂得变通,一旦有人泄露出自己的想法,就会遭到别人的攻击。

而且,文人墨客一旦开始互相攻击,就会重复同样的话语,重复的话语,只能证明他们的词汇和智力都不够用。

“濮议”事件尤为出名

宋仁宗赵祯膝下无子,便将自己的表弟,濮王赵允让之子,宋英宗赵曙,也就是他的侄子。宋英宗在宋仁宗死后即位。

文人墨客们,开始议论宋英宗对宋英宗的生父濮王的称呼。韩琦、欧阳修一方,主张称他为“父亲”,司马光等人称他为“伯父”,两人争执不下。

司马光一方,觉得韩琦是错的,请求宋英宗处死韩琦和欧阳修,以示谢罪。宋英宗并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而是以“父亲”的身份称呼赵允让,这激怒了司马光一脉,提出辞职,不与“小人为伍”。

这点小事,却闹得天翻地覆,可见文人墨客们,再也分不清谁是谁,谁是谁,谁是谁,都在自相残杀。

每一个王朝,每一种治国之道,都是相辅相成的。士大夫们参与国家治理,使许多有才能的人,能够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但到了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治的腐朽,文人墨客们不再满足于自己的国家,他们会抓住和自己不一样的人的“小辫子”,这就加快了宋代由繁荣到衰落的过程。

参考文献:《宋史》

0 阅读:11

高娃历史谈

简介: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