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哈尔滨话剧团的招考现场,22岁的程煜挠着头问考官:“我这张面瓜脸能演啥?”彼时陪考的他不会想到,正是这副“不像好人”的长相,让他开启了长达十年的反派特型生涯。在《救救她》中饰演流氓时,他特意观察街溜子的走路姿态,设计出外八字配晃肩的经典动作,气得胡同大妈见他就扔白菜帮。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03年《希望的田野》片场。48岁的程煜为演好乡镇书记,跟着村干部连喝三天大酒,醉眼朦胧间捕捉到基层干部特有的疲惫感。杀青当晚,他揣着飞天奖视帝奖杯蹲在田埂上抽烟:“这奖该给徐大地,我不过是把他的草鞋穿出了窟窿。”
《悬崖》拍摄期间,程煜创造了“反向背词法”——每晚把对手戏台词倒背如流,只为接戏时能精准刺激对方反应。张嘉译曾调侃:“跟他演对峙戏像撞上铜墙铁壁,压迫感从脚底板往上窜。”这种“沉浸式反派”的演绎方式,让他在《北平无战事》中把马汉山演成“悲喜剧综合体”,观众既恨其贪婪又怜其无奈。
戏外的程煜却把暴脾气全留给了自己。2015年拍《地火》爆破戏时,他坚持不用替身导致耳膜受损,却在医院偷溜回片场,裹着纱布演完最后三场重头戏。这种较真劲儿遗传自同为艺术家的妻子韩雪松,两人在哈尔滨话剧院排《雪落无声》时,为句台词较劲到凌晨,最后竟用东北大碴子味普通话重译了契诃夫。
年过六旬的程煜保持着特殊作息:晨起给妻子熬小米粥,午间研究剧本时必听单田芳评书,声称“要找角色的人间烟火气”。拍《在远方》时,他给马伊琍设计的“父亲式唠叨”,灵感来自女儿青春期时的沟通困境。如今他接戏新增原则:拍摄地不能离哈尔滨超过三小时高铁圈,为的是每晚能给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母亲读段报纸。
当同行热衷参加演技综艺时,他正带着话剧团的年轻人在中央大街义务演出。有次被路人认出索要签名,他掏笔写下“高彬”二字笑道:“记住这坏蛋就行,我嘛,就是个会演戏的哈尔滨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