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瓣高赞评论说:没有史蒂夫·罗杰斯的美队电影,就像失去灵魂的盾牌。
“美队4”中国首日票房3836万元,北美首周末票房8850万美元,均创系列新低。豆瓣评分5.3、烂番茄评分52%,更暴露了观众对漫威公式化叙事的厌倦。
山姆盾牌落地的那一刻,漫威的创作力已碎成满地纳米残片。“美队4”像一台生锈的流水线机器,硬生生将“英雄传承”压铸成塑料玩具。

山姆·威尔逊举盾的姿态仿佛超市促销员推销临期罐头,连反派红浩克的怒吼都透着“加班费没结清”的敷衍。
看得出来,这部影片很努力地试图复刻“美队2”的政治惊悚基因,可最终还是拍成了居委会调解跨国纠纷的调调。
所谓的“国际阴谋”不过是罗斯总统的亲子矛盾外包给了恐怖分子。

更可笑的是,山姆战胜红浩克的方式,靠的竟然是“你女儿喜欢樱花”的温情喊话。瞬间有种用PPT说服火山停止喷发的即视感。
我想着山姆退休后,倒是可以发挥余热,做一位超级英雄版的金牌调解员。
这就是没有血清的英雄,连鸡汤都得兑水卖。

不光鸡汤兑了水,行动也显老龄化。
猎鹰战衣的振金翅膀在空中划出懒洋洋的弧线,我看到了漫威连“量大管饱”的特效都开始偷工减料。
全片唯一称得上“动作”的,是红浩克捶地时扬起的CG尘土,可惜连这尘土都透着绿幕棚拍的五毛质感。

对比“美队2”的电梯血战,以及“美队3”的机场群殴,山姆的战斗场面翻滚迟缓、挥盾绵软,确定不是一幕幕老年健身操教学?
不知是编剧江郎才尽,还是后期执行太差,我觉得美队4的核心原点,其实还不错。
山姆的困惑与挣扎本该是凡人之躯扛起神性的悲壮史诗,却被压缩成了一部三流职场剧。

“是的,总统先生”的台词里,充满了打工牛马的“不得不”和“打鸡血”,一种卑微与无奈跃然荧幕上。
比悲壮史诗更悲哀的是,“美队4”对“美国队长”这一符号的消费充满了塑料味的廉价感。
山姆念叨着“我不是史蒂夫”,却依然活在前任的阴影里,连战衣都比他更有存在感。
这种既要蹭IP红利,又不敢颠覆传统的拧巴,最终让新美队成为了“星条旗主题皮肤”的氪金道具。
当然,影片也不是一无是处。
安东尼·麦凯的演技是这部废墟中唯二的亮点。只是再好看的天花板,也抵不过1米2的层高。
另一个亮点,是影片开播前道朗格的广告。哈哈哈~我第一次觉得,广告都比正剧好看。
荧幕上美队光环正在黯然褪色时,道朗格却在车轮上续写另一种美式叙事。

它如史蒂夫·罗杰斯般紧握传统,以通用汽车创始人威廉·杜兰特的签名为徽章,将雪佛兰太浩TAHOE、GMC育空等北美百年车坛“活化石”引入中国,用全尺寸车身、剧院式座椅与轰鸣的TurboMax引擎,复刻拓荒时代的硬朗风骨。
但传承不止于复刻。正如美国队长从冰封中苏醒后驾驭量子科技,道朗格亦为经典注入新血:
V8引擎让位于高效的2.7T动力,Super Cruise超级辅助驾驶系统为美式粗犷披上智能铠甲……

它深谙英雄需扎根人间,通过直营展厅等“生活方式叙事”,将美式豪情化为可触达的社群共鸣。
道朗格的盾牌,一面铭刻着底特律黄金时代的荣光,一面反射着未来的金属冷光。
它证明:真正的美式情怀,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永不停歇的公路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