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政治经济的大棋盘上,局势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每一次的风云变幻都吸引着全球的目光。2025 年 1 月,一场在达沃斯举办的论坛,成为了众多国家展示立场、交流观点的重要舞台。就在这个论坛上,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的一番表态,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仿佛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据闽南网援引德国之声电台网站 2025 年 1 月 22 日报道,在达沃斯论坛上,冯德莱恩的发言内容丰富且意味深长。她一方面着重强调了欧美贸易关系的重大意义,同时也透露欧盟将尽早与美国新政府展开务实接触。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提及中国时,她的话语释放出了不一般的信号。她不仅重申欧盟推动贸易伙伴多元化,更是明确表示欧盟与中国有机会 “深化关系”,直言 “必须与北京进行建设性接触”,认为存在 “与中国建立并深化关系” 的机遇,甚至还提出 “在可能的情况下,扩大贸易和投资关系” ,并且强调要本着公平和互惠的精神,寻求与中国建立更平衡的关系。这一表态,与以往人们对她的印象大相径庭。
冯莱德恩(资料图)
回顾过去,冯德莱恩在对华问题上,常常被贴上 “对华鹰派” 的标签。在她担任欧盟委员会主席期间,中欧关系出现了一些波动,她的一些不当涉华言论,引发了中方的反感。曾经,在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时,她的表现就备受争议。然而这一次,她在达沃斯的表态,却让外界感到十分意外。这样的转变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呢?这不得不让人深入探究国际局势的复杂变化。
把目光回溯到更早之前,2022 年初,欧盟与中国之间曾出现过一次不愉快的摩擦。当时,欧盟替立陶宛出头,毫无根据诬告中国针对其成员国采取所谓 “歧视性贸易” 做法,并向世贸组织(WTO)提起诉讼。中方始终明确表示,一贯按照规则行事,并提醒欧盟方面明辨是非。这起事件的起源,是 2021 年 8 月开始,立陶宛政府不顾中方严正抗议和反复交涉,频繁炒作涉台问题,允许台湾当局在其首都维尔纽斯设立所谓 “代表处”。中方随即采取反制措施,将与立陶宛双边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而欧盟却在此时介入,颠倒黑白,将中方正当维护自身权益的行为污蔑为 “歧视性贸易做法”。
欧盟(资料图)
时间来到 2024 年 1 月 25 日,剧情发生了反转。欧盟突然以含糊不清的 “技术原因” 决定暂停与中国的 WTO 诉讼程序,这起案件进入一年的暂停期。随着 2025 年暂停期即将到期,据美媒彭博社爆料,欧盟正在讨论放弃诉讼,这一消息让美国官员感到沮丧,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团队认为这是对中国的 “屈服”。而立陶宛方面却坐不住了,据港媒《南华早报》22 日报道,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受访时敦促布鲁塞尔 “不要放弃”,继续诉讼程序,前立陶宛外长兰茨贝尔吉斯也煽风点火。但事实上,欧盟恢复对华诉讼有心无力。因为案件搁置至今,欧盟仍未找到能够指控中方进行歧视性贸易、政治胁迫立陶宛的直接证据,也无法说服第三国企业公开作证。
在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大背景下,特朗普上台后的一系列举动,给全球格局带来了巨大冲击,也深刻影响了欧盟的决策。特朗普上台后,就对欧盟发出经济威胁。他表示,倘若欧盟不继续购买美国更多的天然气和石油,美国将会对来自欧盟的商品加征关税。要知道,欧盟与美国之间存在着 3000 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一旦加征关税,欧洲国家的经济情况必然会加剧恶化。这已经不是特朗普第一次对欧盟发出这样的威胁,此前他还威胁要对法国香槟征收 100% 的关税,将西班牙称为金砖国家并威胁对加入金砖的国家征收 100% 关税。不仅如此,特朗普还要求欧盟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要么放弃对中方商品的依赖,要么让美国在中国方向上独自行动。
特朗普(资料图)
欧盟在这样的压力下,陷入了两难的困境。一直以来,欧盟既是美国的盟友,在很多事务上紧跟美国的脚步,但同时欧盟也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中国和欧盟互为对方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在 2024 年前 11 个月,双方贸易总值超过了 5 万亿元,日均贸易额超过 20 亿欧元。如果欧盟真的放弃对中方商品的依赖,可能会使欧洲大陆陷入经济困境。尤其是如果华盛顿和北京突然达成一致,那欧盟经济无疑会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在这样的艰难处境下,冯德莱恩在达沃斯论坛上的表态,或许是欧盟在权衡利弊后的一种选择。冯德莱恩也深知欧洲和美国关系的复杂性。她提到,在美国的欧洲公司雇佣了 350 万美国人,另有 100 万个美国就业岗位直接依赖于与欧洲的贸易,双方的一体化程度独一无二。但她同时也强调,欧洲和美国需要尽早接触,讨论共同利益,欧洲会采取务实的态度,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以欧洲的方式捍卫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观。这其中隐隐有对美国的警告意味。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全球合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特朗普上台后,签署了一系列行政命令,包括退出巴黎气候协定、退出世卫组织等,这些做法给全球合作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和负面影响。在解决许多重要问题上,如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都离不开各国的共同努力。欧盟作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自然也明白这一点。而中国在全球合作中一直发挥着积极且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的承诺和努力,还是在国际抗疫合作中提供的援助和支持,都有目共睹。这也让欧盟认识到,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欧洲乃至全球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冯莱德恩(资料图)
在欧盟内部,对于对华政策其实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和分歧。像德国、法国等一些欧盟大国,经济实力雄厚,产业结构多样,与中国在经贸、科技等领域有着广泛且深入的合作,他们更倾向于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而像立陶宛这样的小国,在一些别有用心的政客推动下,做出了损害中欧关系的举动,但这并不能代表整个欧盟的意愿。从整体上看,欧盟大多数国家都清楚地认识到,与中国为敌并非明智之举,合作才是共赢之道。
展望未来,中欧关系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2025 年是中国和欧盟建交 50 周年,这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如果双方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在贸易、投资、科技、环保等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必将为双方带来更多的利益和发展机遇。例如,在绿色能源领域,中欧可以共同研发和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在数字经济领域,双方可以加强数据共享、技术交流,推动数字产业的创新发展。
中欧关系的走向不仅关乎双方的利益,也对全球格局有着重要影响。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欧盟 27 国逐渐认清现实,冯德莱恩的表态也传递出积极的信号。中欧之间有着坚实的合作基础和广泛的共同利益,只要双方秉持公平、互惠、共赢的原则,摒弃偏见和误解,就一定能够推动中欧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贡献力量。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中欧携手合作,必将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