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后,刀郎归来。
《罗刹海市》一出,他就一直处于风口浪尖。
赞美与诋毁共存,欢呼与口水齐飞。
有人认为:52岁的刀郎依旧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依旧保持着对音乐的纯粹热爱。
但也有人认为:刀郎再次爆火是刻意炒作,为了能火,“小心眼”的刀郎用歌曲骂人。
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能说服谁。
但其实,谁也不必说谁,因为每个人,看到的不是刀郎,而是投射在刀郎身上的自己。
至于刀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很简单,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
后来的刀郎,在直播间里安静地唱着自己的作品。
但是大家应该注意到了,刀郎在直播间里唱了《翩翩》、《花妖》、《路南柯》,但对于让他“重回巅峰”,引起无数争议的《罗刹海市》,他没有唱。
如果刀郎真的是为了蹭热度,他完全可以在直播间里再唱一遍《罗刹海市》。
但他没有,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另外,粉丝迅速破千万的刀郎,除了《2002年的第一场雪》,他并没有去翻唱自己当年的成名作。
如果他翻唱之前的《情人》、《冲动的惩罚》,单凭“回忆杀”,估计也能收获不少关注。
但他都没有。
相反,刀郎发布了自己编曲的《金刚经》。
发布之后,点赞不过60多万,这相对于他之前一个视频动辄点赞百万的成绩,让人感觉像是“限流”了。
如果刀郎不是纯粹为了音乐,他大可不必这样做。
他可以选择唱一些自己熟悉的歌曲,观众欢迎,自己轻松。
就像某些歌手上台就是《无所谓》,一些歌手这么多年,张口不是《征服》就是《春天里》。
但刀郎没有,他一直在试图超越自己。
这才是刀郎让我们喜欢的地方。
即使如此,曾经的刀郎也嘲讽是“不入流的网络歌手”,甚至有人吐槽他的作品是“庸俗垃圾”。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时间回到2004年。
这一年,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火遍大江南北。
也是在这一年,一首叫《老鼠爱大米》的歌曲火遍网络。
演唱者杨臣刚凭借这首歌赚到了1.7亿。
从乐坛来讲,那是一个很奇妙的时间段。
传统歌手们热衷于参加各种比赛,一个圈子里的音乐人,那、杨等人慢慢抱成团。
而网络歌手也开始像雨后春笋般涌现。
说实话,那时候的很多网络歌曲都是口水歌,而且歌词低俗,引人想入非非。
比如《那一夜》,比如《两只胡蝶》,比如《小三》和《芙蓉姐夫》等。
或许是因为网络歌曲泛滥,在2007年,40多位权威音乐人,召开了一场抵制低俗音乐的座谈会。
那英的老师谷建芬就参加了这次讨论。
彼时正在大火的刀郎或许并没有在意网络歌曲的蔓延,但是,他的作品《冲动的惩罚》也被划入了低俗恶趣的网络歌曲之列。
有人说,在讨论中,谷建芬评价刀郎的歌曲——
“全是无病呻吟的庸俗垃圾,刀郎的歌,更是废物中的极品,无聊至极!”
这段评价,只是出现在一些自媒体的文章之中,在相关报道里从没有见到。
平心而论,刀郎早期的作品,比如《情人》、《冲动的惩罚》,歌词太过直白,在表达感情上是直抒胸臆,但从歌曲导向来看,并不合适。
或许也是这个原因,才有了2010年“十大音乐风云人物”评选中,作为评委的那英一票否决,她认为:
“刀郎的歌不具备审美性。”
在那英等人眼里,刀郎的歌曲或许就是“三俗”作品。
如果单纯评价《情人》、《冲动的惩罚》等歌曲,那英的说法或许没错。
但刀郎远不止这几首作品,那些年,刀郎带来了很多经典作品,他那粗犷的嗓音给乐坛平添了活力。
从这个角度来讲,那英对刀郎的评价就有些“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打压意味。
这件事成了很多人眼中:那英和刀郎“结下了梁子”,以至于很久以后,刀郎带来歌曲《罗刹海市》,很多人不由自主就把“那又鸟”当作了那啥。
在当时,还有人拿出谷建芬老师参加座谈会时的传言,盛传谷建芬为徒弟那英出头,打压刀郎。
最后,谷建芬无奈之下,发出律师声明,表示:自己从来没有打压过刀郎。
有人问,刀郎到底是动了谁的蛋糕?为何不是被打压,就是被“限流”?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刀郎的经历,刚好也在说明——
当你用心想做一件事的时候,会遇到很多挫折和阻碍,而跨过这些挫折和阻碍,恰恰就是成就的勋章。
当年的刀郎,歌词直白,直抒胸臆,因此会被点评是“低俗恶趣”。
后来的刀郎,将自己融入到了传统文化之中,《山歌寥哉》的出现,正是他这些年转变的结果。
人是在成长的,刀郎是这样,作为粉丝的我们,也应该是这样。
或许,这才是把刀郎作为偶像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