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扒一扒有嫌疑的IPO案例”系列策划,欢迎小伙伴们提供更多案例线索。今天聊聊一家浙江省的上市公司,新化股份(603867.SH)。
这家公司主业是精细化工生产与销售,产品主要涵盖了脂肪胺、有机溶剂、香料香精等,在2019年6月上市,募集了5.7亿资金,保荐机构为光大证券,保荐代表人为谭轶铭、林浣。
新化股份的IPO发行价为16.29元,目前的后复权约为33元,长期来看股价走得还可以。业绩方面波动挺大,上市当年也即2019年营业额、净利润双降,降幅分别为23%和29%,随后两年略有企稳,但2023年又不大行了,净利润同比大降23.27%,2024年前三季度继续下滑11.8%。
说回到本文的正题,新化股份在IPO阶段的经营财务信息,也有一些小疑点,体现在部分很细节的经营数据方面。
例如,新化股份2018年度主要客户之一为“中山化工集团公司”,这家客户的销售额中包含了旗下的“浙江中山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而中山化工此前也申请过IPO,但未能成功;根据新化股份披露的数据,公司主要向中山化工销售脂肪胺类产品,2018年销售金额为7652.71万元,而中山化工披露的同年向新化股份采购额为7651.44万元,基本没什么差异。
但正所谓魔鬼藏于细节,在正常的购销逻辑下,新化股份的脂肪胺产品对外销售价格,应当与中山化工的同类产品采购价格是匹配的,特别是对于基础化工这类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产品,双方的购销价格至少不应该存在很大差异。
但事实上,新化股份在招股书中披露,2018年的氨基乙烷(又名乙基胺、一乙胺)产品对外销售均价高达12419.17元/吨;而根据中山化工在2020年发布的招股书则显示,该公司2018年采购一乙胺的单价则高达9300元/吨,比新化股份同类产品同年对外销售价每吨低了3千元以上、差异幅度高达约25%。
再往前追溯一年,两家公司针对这个化工产品的购销价格差异更大,新化股份的销售均价在1.1万元/吨,而同年中山化工的采购均价却只有0.69万元/吨,这都快差了一倍了。
关键问题是,新化股份与中山化工公布的购销总额是一致的,但是在个体产品的价格方面,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合理吗?力场君对此表示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