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对外国侵略为什么不实行全国总动员,以空间换时间打败侵略者?

史新说 2022-07-04 15:47:42

所谓“以空间换时间”,放在战场上叫做“战略纵深”,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拖延战术,即在敌强己弱的情况下,舍弃一定的空间,来争取让己方有时间能集结兵力、制造武器以及筹备资源等。

这种方式和策略,在近代的战争史上曾有过出现。

比如二战时,德国攻打苏联,战争进行到1941年9月底时,德军在维亚济马地区,歼灭了苏联红军60余万人,并全面包围了莫斯科,取得了莫斯科会战第一阶段的全面胜利。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为了应付接下来的战争,同时也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斯大林一声令下,苏联启动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工业转移计划。

据统计,当时有超过1200万的人,以及大量的工业、科技设备,还有各种物资被紧急运往苏联后方,另外,大大小小的各类企业,也包含在这次撤离行动中。

与此同时,苏联还对已经撤空的区域进行了“焦土政策”,即将这些地区所有可能被德军用上的设施、设备等一切物资、物品进行破坏。

说白了,就是不留一根针给德军。

而经过这么一系列操作之后,苏联不仅扭转了颓势,并且还利用自己土地辽阔、空间大的优势,拖住了德军前进的脚步,反之德军则因为不能速战速决,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最终,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德国越发被动,而苏联则发起反攻,成功的粉碎了德国“三个月灭亡苏联”的计划。

而苏联的这次大规模工业转移计划,就是名副其实的“以空间换时间”。

从苏联的例子中就能看出,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还是具有很高的战略价值,这种策略的核心,就是用一定的空间来换取战略纵深,从而积蓄力量,最终扭转形势。

那么问题来了,在晚清时期,清朝的统治者如果也采用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方式,会不会打败八国联军等侵略者呢?

答案是不会,如果大清敢用这种方式,那灭亡的时间就得提前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三个:

首先,大清不具备实施“以空间换时间”的基本条件。

要想采取“以空间换时间”,一个必要的前提,那就是得上下一心。

还是以苏联为例,当时苏联能迅速展开大规模的工业转移计划,除了国家机器配合紧密和行之有效之外,最主要的是苏联人民团结一致。

换句话说,苏联人民对于抵御外敌,保卫家园的信念十分强烈,因此,他们知道撤退和转移的意义所在。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在撤退和转移的过程中,还是在撤退至目的地之后,苏联人民都愿意为之配合。

甚至在当时,还涌现出了不少为了取走重要物资做出牺牲的人。

而这一点,清朝能做到吗?肯定不能,别说是普通百姓,就是晚清时期的官员,都各自为政,分裂成若干个派别。

做不到团结一致,还谈何全国动员?

并且,清朝对于百姓的压榨可谓是极尽所能,各种摊派、赋税比比皆是,别的不说,单说庚子赔款,为了向列强支付高额的赔偿金,同时也为了不影响自己的享乐质量,大清的统治者想到了一个“高明”的主意。

他们将每年的赔款分摊入每个省份,而各省又将分至该省的数额下分至所辖州县。

到了州县这一层面,官员肯定不可能自掏腰包,于是,又把本州本县的数额,分摊给了各色人等。

最终的结果,就是各种丁粮加派,同时各类新税名目繁多,这就造成了旧税本来就重、而新税又累加的局面。

换句话说,当时基本上每一个百姓,都被迫承受了庚子赔款之苦。

普通百姓,大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而这些苦难都是清朝的统治者带给他们的,可以说,百姓们眼中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清朝的统治者们。

在这种情况下,又有哪个百姓愿意进行配合?又有谁肯为了清朝这样的统治者尽一份力呢?

况且,清朝的统治者,历来是“防民甚于防川”,说得简单点就是一直拿百姓不当人看,对百姓下起手来,一个比一个狠,这就造成了双方早就站在矛盾对立面上。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清朝后期的各种起义数不胜数,这些起义大多是因为百姓不堪压迫,因此才会振臂一呼。

而面对这些起义的时候,清朝的统治者,第一反应就是如何消灭平定,而不是从自身找问题,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清朝统治者视百姓为“刁民”、“贼寇”,而百姓则视清朝为“猛虎”,双方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这样的局面,根本就做不到全国动员。

而正如前文提到的苏联,当时苏联在做全国动员的时候,不仅制定有详细的工业转移计划,同时对如何转移、谁先转移都做了详尽的安排,比如在首批转移名单中,老人、妇女、儿童就和当时苏联的技术人才和科学家就位列其中。

单是这一点,清朝就做不到。

还有就是,苏联在转移的同时,大批妇女同志主动请缨,修筑防御工事,另外还有身在前线的苏联红军,也在和德军进行着殊死抵抗,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更多的人安全转移。

当时就有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叫做“苏联虽大,但已无路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

正是这些妇女以及不惧牺牲的红军战士,才使得苏联的工业转移计划达成目的,可以说,他们均是当时战争中的英雄。

但这些,大清能做得到吗?在大清的统治下,还有没有人愿意主动请缨与列强殊死搏斗呢?我相信肯定也会有英雄般的“逆行者”,但可惜的是,这种人屈指可数。

所以,没有群众基础的大清,既没有让百姓团结一致的能力,也是百姓眼中“猛虎”般的存在,因此,就做不到全国动员,更谈不上“以空间换时间”了。

其次,大清的统治者,最看重的是如何维持他们的统治

前文也提到,当时清朝的百姓,视清朝为猛虎,因不堪压迫,在晚期的时候,各地起义不断,而这些,才是让清朝统治者最头疼也最恐惧的。

他们担心,有一天会被接连不断地起义推翻,这一点让他们恐惧到了极致。

也正因为如此,清朝在对付各种起义时,向来是不遗余力,称得上是下了死手,甚至倾全国之力都必须将其消灭。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起义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很快打至江宁(南京),之后又攻下镇江、扬州,与江宁互为犄角,势力也得到翻倍增长。

面对汹涌而来的起义军,清朝统治者极为惊慌,而为了彻底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清朝除了调派军队进行打击外,同时还开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口子。

这个口子,就是允许地方上办团练。

团练其实早在嘉庆时期就有,当时为了平定白莲教起义,嘉庆皇帝批准了各地可办团练,不过,包括嘉庆时期以及道光时期,各地可以办团练不假,但受到的限制和约束极多。

清朝统治者就是怕地方上的团练多了,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而到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朝眼看抵挡不住,于是不仅重开团练之路,同时也把更多的权限赋予给地方,甚至对此还持鼓励态度。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清朝的统治者知道,这些各种各样的起义,目的就是要将他们推翻,太平天国也好,其他起义也罢,均是如此。

所以他们才会惧怕,也正因为如此,清朝统治者的心态就是,只要能将起义平定,能保住自己的地位不变,那么任何高价都可以花。

同样的道理,如果清朝进行全国动员,号召“人人皆兵”的话,那他们就又该睡不着了,为什么呢?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些被动员的百姓,本身就是一种潜在威胁,如今还因为动员要发给他们武器之类的,那岂不是要再来一次或者多次“太平天国”?

一次太平天国就让清朝统治者头皮发麻,不惜地放开口子办团练才终于平定,要是再多来几次,那统治者的宝座就别想坐了。

所以,动员全国是万万不可能的,也是清朝统治者不敢的。

而反观那些列强,对于清朝的统治阶级而言,不管是签订什么条约,无非就是赔点钱、割点地就行了。

毕竟洋人要的就是这些东西,给他们就完事了。

即便是有时候洋人胃口大了点,要得有点多,那也不成问题,最起码对于清朝的统治者来说,洋人没有将他们推翻赶走。

所以,只要大位还在,江山还姓爱新觉罗,就算给洋人一些利益,那也是无所谓的事。

也正因为是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慈禧太后才有了那句““量吾之物力,结他国欢心”的话,而这句话也深刻体现了当时清廷对于列强的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清廷也知道如果进行全国动员,说不定自己就会在动员中被推翻,因此,还不如去讨好洋人,顶多也就是赔点钱、割点地而已。

最起码,洋人没有赶自己走,也没有取代他们。

有了这种一心只想维护自己统治稳定的心态,那清廷自然就不会冒动员全国这个险,所以更不会去想“以空间换时间”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列强不会给大清这个机会

西方列强入侵清朝,是想要一只能持续下蛋的母鸡,也就是能长期获取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列强们怎么会坐视清朝有什么翻盘的机会而不理呢?

为了能从清朝身上榨取更多的利益,列强们无所不用其极,先是使用武力迫使清朝统治者屈服和惧怕,之后又用各种不平等条约束缚清朝。

而清朝的统治者,又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只想保住自己的地位,这恰恰就造成了不得不受制于洋人。

所以,列强就能不断从清朝身上获取高额的利益,而清朝统治者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又甘愿配合列强。

这么一个无本万利的事情,列强们怎么会允许有人从中破坏呢?

比方说日本,日本能在近代得到快速发展,其实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得益于在甲午战争中取得胜利后得到的大笔赔偿,而这些赔偿则是清廷拱手送上的。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日本还是其他列强,根本就不可能允许大清有什么崛起或者翻盘的机会,一旦有,那么就会倾尽全力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再加上前文所说的清廷相当“配合”的态度,那么,“以空间换时间”这种战略,根本就没有实施的基础。

所以,在清末时清廷之所以不实行全国动员,也不采取“以时间换空间”这种战略,核心的原因就是他们做不到,不仅没有动员全国的群众基础,同时还时时刻刻担心自己的地位不保,另外还有列强们的贪婪,综合之下,便没有了实施这种战略的前提条件。

0 阅读:49

史新说

简介:旧的历史新的解说,和我一起畅游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