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龙是一种食草性恐龙,,它的脑袋长在长长的 脖子上,其后就是较长的尾巴和背部,这种均匀的体型是原始蜥蜴脚类恐龙的特征,它的骨盆是蜥蜴脚类的典型形态,被固定在巨大而粗壮的后肢上,它的前后脚都有五根脚趾,第五根脚趾已经退化,前肢第一个根指头有一根大爪子,能帮助它在陆地上行走,而后肢的第四和第五根脚趾较小,走路的时候不会承担更多的身体重量。
板龙的化石德国地区,法国以及瑞士等欧洲国家,可以断定的是这种动物一般都是群居的,在干旱的季节它们会成群的迁徙,以便走出严酷的沙漠地带,过去常常把板龙复原成用后主行走的恐龙,但是根据它们留下来的足迹,证明这种恐龙也会经常用四条腿走路,前肢比后肢短小也比后肢实用性小。
板龙有着树叶状的牙齿,边缘还有锯齿,因此经常被人们认为板龙也能吃肉,它应该是杂食性,至少能吃些小的昆虫,它吃东西的时候,后肢直立,利用长脖子把头抬起,像长颈鹿一样把树枝扯下树叶和嫩枝。由于上下颌的结构不适合咀嚼,它可能利用储存在胃中的石头即胃石碾磨食物,也可能先把采集到的食物存放在面颊内,然后再慢慢的咀嚼。
板龙为什么经常死亡
板龙是群居性,但是平均寿命却非常的短,因为板龙在长途迁徙的过程中需要穿越沙漠地带,年老体弱的以及年幼的板龙可能会经受不住恶劣天气的气候而暴死荒野,它们的尸体被大风带来的沙子掩埋,在德国的泥石流洲中曾经发现了几十条板龙的骨架,很有可能是洪水把它们卷入水底而亡的,另外板龙虽然体型较大,但是也会遭遇肉食性恐龙的袭击,尤其是年幼的板龙,所以造成了它经常死亡。
板龙的种群特点
板龙是组成食草性恐龙祖先的一个大类群,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但是却完整的骨骼化石资料,因此直到现在,它身上的尚未解开的谜题仍然很多,这一类恐龙繁盛在三叠纪晚期到侏罗纪早期,它们体型巨大从最初的时候就开始了,但是和侏罗纪早期以后出现的具有长长尾巴和长脖子的恐龙相比,板龙的脖子还是要短很多,而且板龙的前肢也稍小,板龙还能够用后肢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