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句话是刘邦看到风光无限的秦始皇的时候说的,当时的刘邦应该也不会想到自己真的可以坐到了秦始皇的位置吧。
刘邦从泗水亭亭长到最后的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可以说是九死一生。
起初的刘邦是大秦的官吏,当了泗水亭亭长,史书记载他上任后戏弄官吏,喜欢喝酒,爱好美色。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闲散人员当官,虽然穿了官衣,但没有摆脱三河大神的气质。
如果按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刘邦这样的人是不会甘居人下的,当然也是属于事后诸葛亮了。
于是机会来了,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发动了大泽乡起义,在同年10月份,刘邦在沛县就跟着响应了,到公元前202年大汉成立。这个比洪秀全要晚的多,洪秀全在金田村一起义就称天皇了,并且天平天国成立。这个速度是真的快。
刘邦从起兵(公元前209年)到汉朝建立(公元前202年)中间只用了7年,可以说是光速了。对比朱元璋,从当兵(1352年)到建立大明(1368年)中间用了16年。
文治武功,从亭长到皇帝,这绝对是武功的一部分,然后看一下文治改革的部分。毕竟汉朝的建立要吸取秦亡的教训,于是开始了制定改革。看一下改革的地方:
将先秦时代的世官制,改为察举制,世官制度最大的特点是: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依据血缘关系采用官职世袭办法进行,最大的缺点就是很难选贤任能。这个从赵高的指鹿为马就可以看出来了。短短几年大秦的朝廷官员就变成行尸走肉了。
察举制主要是由地方官员考察,并向中央推举人才,再由中央考核使用。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西汉和东汉加起来超过400年,这确实是得益于前期的改革起到的作用。
看一下察举制主要是考核的科目:
1、 孝廉: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被推举的人,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
2、 茂才:就是秀才,这个主要由州牧来举荐。茂才多为现任官吏,比如西汉的茂才萧咸是丞相史。这些现任官吏举茂才后,因本身资历高,多起用为县令。孝廉则多为郎官。还有不少人先举孝廉,再举茂才。茂才中有许多升至高位,成为汉代名臣。如东汉的周举,官至光禄卿,为“八俊”之一。
3、 察廉:这个类似于后期的晋升考核制度。就是察举廉吏的意思,被举为廉吏者,多为低级官员,被举后,按原职升补。
4、 光禄四行: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节俭)。具上述四种品行的,通常是一些忠厚质朴的人,他们老老实实任职,没有什么突出成绩,长时间也没有得到提升,所以设立此科,每年从他们之中选拔一至两人,予以升迁。
5、 贤良方正:比较贤明的君主,往往希望有一些公正无私、敢于直言的大臣,能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汉代察举制度设立贤良方正这一科,就是这个原因。到了清朝达到顶峰,就是御史言官,关键地方是清王朝给了御史言官一个特权、并且成为了祖制,即御史言官无论说什么,言者无罪,皇帝不能以言论诛杀御史言官。并且真正做到了没有一个言官被杀。著名的文字狱中,因为谢济世是言官,雍正在最后一刻免于一死,乾隆上台后授予江南道御史,可见对他的重视。
这些都是一些基础的改革,当然后面还有很多,比如对文化要求的贤良文学,敢于指出皇帝不足的直言极谏等等。
刘邦从一个泗水亭亭长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这一系列的改革绝对是值得点赞的。也给后世留下了选官任贤的宝贵经验。直到八百年后的隋朝科举制度出现。才慢慢的替换掉了这一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