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专家做局骗走乾隆真迹,17万变8700万,法院终审判决揭晓

娱娱史世记 2025-02-22 15:56:04

当专家成为骗子,普通藏家的权益该如何守护?

2009年,河南郑州朱氏兄弟带着家族传承六代的乾隆御笔《嵩阳汉柏图》登上河南卫视《华豫之门》鉴宝节目。

然而,一位名为“刘岩”的专家一句“赝品”的断言,让这件承载着家族记忆的传家宝以17万元被贱卖。

令人震惊的是,仅一年后,这幅画竟在拍卖会上以8736万元的天价成交。

那么,这场跨越十余年的骗局,是如何收场的?

精心设计的“局中局”

2009年的夏日,朱云回到家中,打开电视,正好播放着一档鉴宝节目。

节目中的专家们,将一件件看似普通的古董鉴定为价值连城的宝物,朱云心中不禁泛起了波澜。

他想起母亲生前曾提到过的家中一件祖传宝物,据说有着悠久历史的画作。

朱云立刻开始在家中翻箱倒柜地寻找。

经过一番搜寻,终于在一个尘封已久的木箱中找到了那幅画。

画作被精心地装裱在一个古朴的卷轴里,画面中描绘着一棵苍劲挺拔的松柏,旁边还题有诗词。

朱云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幅价值连城的古画。

于是,他决定带着这幅画去参加鉴宝节目,请专家鉴定一下它的真伪和价值。

经过一番准备,朱云带着画作踏上了前往郑州的旅程。

在鉴宝节目的海选现场,朱云紧张地等待着。

终于轮到他上台了,他将画作小心翼翼地展开在专家面前。

专家们仔细地审视着画作,其中一位名叫刘岩的专家显得格外认真。

他戴上白手套,拿起放大镜,仔细地观察着画作的每一个细节。

过了好一会儿,刘岩才放下放大镜,缓缓地说道:

“这幅画虽然有些年代了,但并非乾隆皇帝的真迹,从画风和笔触来看,更像是清晚期的仿制品。”

听到这个消息,朱云心中不禁有些失落,他又转念一想即便是仿制品,也有一些价值吧。

于是,他便询问刘岩这幅画大概能卖多少钱,刘岩沉吟片刻,说道:“能卖个几万块钱吧。”

在节目结束后,朱云准备离开现场,却突然被刘岩叫住了。

刘岩表示对这幅画很感兴趣,愿意帮忙联系买家,朱云一听,心中顿时燃起了希望。

不久之后,刘岩告诉朱云已经找到了一位愿意购买这幅画的买家,并且双方约定在一个宾馆见面进行交易。

在交易现场,买家程功对这幅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以17万元的价格成交。

朱云拿着这17万元钱,心中既激动又有些不安。

感激地对刘岩说:“真是太感谢你了刘专家,没有你的帮忙我恐怕这辈子都卖不出这么好的价钱。”

刘岩微笑着摆摆手说:“不用客气,能帮到你也是我的荣幸。”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拍卖天价的资本游戏

一年后,朱云在电视上偶然看到一则新闻:

“乾隆御笔《嵩阳汉柏图》在北京保利拍卖会上以8736万元的天价成交。”

朱云震惊地发现,这幅画竟然就是自己当年卖给程功的那一幅!

朱云意识到被刘岩骗了,愤怒地拨通了他的电话,但对方已经关机。

朱云又试图联系程功,但同样无果,无奈之下,他决定将此事曝光并寻求法律的帮助。

经过媒体的广泛报道和警方的调查取证,这起鉴宝骗局终于浮出水面。

原来,刘岩的真实身份是北京某拍卖公司的经纪人。

其团队早已策划了一场“低价收购—高价拍卖”的资本游戏。

他们通过贬低真迹价值诱导卖家低价脱手,再利用拍卖行制造天价成交记录,从中牟取暴利。

得知真相后,朱云决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将刘岩和程功告上了法庭,要求撤销买卖合同并追回传家宝,但这场官司打得并不轻松。

真假“刘岩”罗生门

案件审理中,一个荒诞事实再次浮出水面:全国有两名“鉴宝专家刘岩”。

广东刘岩:真实身份为国家注册文物鉴定师,曾参与央视《鉴宝》栏目,多次为故宫、保利等机构鉴定文物。

北京刘岩:冒用广东刘岩的身份,伪造学历证书和工作经历,长期活跃于鉴宝节目和拍卖圈。

这种身份混淆直接导致案件陷入“罗生门”:朱氏兄弟起诉的是北京刘岩,但广东刘岩因名誉受损主动站出来澄清,甚至向警方报案。

由于两人姓名相同且专业领域重叠,案件一度陷入身份认定困境。

2015年,朱氏兄弟将北京刘岩告上法庭,要求赔偿损失8700万元及利息。

法院却以“证据不足”驳回诉讼请求,其中争议点有三点:

法院认为,朱氏兄弟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刘岩知晓《嵩阳汉柏图》为真迹。

尽管刘岩在节目中贬低画作价值,但这仅是个人主观判断,不能直接等同于“故意欺诈”。

双方签订的《买卖协议》明确标注“清代仿作”,且朱氏兄弟自愿签字,法院判定合同合法有效,交易行为属于双方真实意思表示。

法院认为,8700万元的拍卖结果与朱氏兄弟无关,属于后续市场行为,不能作为刘岩欺诈的直接依据。

文物鉴定行业的深层乱象

案件暴露出文物鉴定行业资质管理的严重漏洞。

据调查,全国范围内存在大量“挂靠专家”“临时专家”,他们通过购买虚假资质、贿赂节目组或拍卖行获得话语权。

例如:“专家”自称“故宫特邀顾问”,实则为某小拍卖行的员工;某节目嘉宾频繁在不同平台露脸,却无固定单位或学术背景。

这些“伪专家”通过高估值吸引藏家上节目,再与拍卖行勾结制造虚假成交记录,从中收取高额佣金。

天价拍卖的幕后推手往往是拍卖行。

某业内人士透露:“一件普通赝品,通过虚构买家、虚报成交价,可以在一年内多次流拍,最终被包装成‘传奇文物’。”

《嵩阳汉柏图》案中,程某作为“买家”实为拍卖行关联账户,其目的并非收藏,而是通过反复拍卖制造舆论,抬高画作身价。

普通藏家缺乏专业知识和鉴定渠道,极易成为骗局的目标,朱氏兄弟的遭遇并非个例:

北京李某:花费200万元购得“明代官窑瓷瓶”,后被证实为现代仿品;

广东陈某:轻信专家“海外回流”的鉴定结论,花50万元买下一尊“唐代佛像”,实为石膏工艺品。

在此类案件中,藏家往往因信任专家权威而放弃求证,最终血本无归。

0 阅读:5
娱娱史世记

娱娱史世记

乐正子淳晨绵说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