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亮精讲《传习录》(14)

心学之知行合一 2023-09-12 14:50:49

原文: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养静,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 精 讲 \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在心情很宁静时已经感觉到心里头有了一种智慧的惬意,但一碰见事了,就又乱了,这叫什么?这叫纸人纸马,上不得阵。坐而论道,天花乱坠,迈步执行,寸步难行。

王阳明先说这个病的原因是你只知道养静,你把静作为作战目标,呼吸也好,念头也好,只是养“入静”。

“入静”其实是个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克己,你不是来求清闲来了,求清静来了,你是来克服你自己的毛病来了。

克己的入微功夫是慎独,就是别人不知道的只有自知的毛病、念头也通通去掉!必须把自己克己的目的贯彻进去,你在静的时候才能养出那个好意思、“四端”(恻隐、羞恶、是非、辞让)的端倪,这是在灵魂深处上的事上磨。

有了事上磨,在现实中碰见事儿了就能顶得住劲儿,就不会临事便颠倒了。所以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事上磨是心学的一个特点,它跟主静的道家、佛家不一样。佛教、 道教是“不作”,没有担荷天下的使命,只在静中解脱,在静中养生。

这是儒家区别于二氏之学的一个实践性的品格。王阳明后来发现学生容易喜静厌动,不特别提倡入静了。

王阳明的事上磨是知行合一的口语化。事上磨就是格物致知的功夫,格物是诚意的功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是践履之学。

我当年写王阳明的时候说王阳明是只鞋,他所有的东西是用脚走出来的,不是用嘴说出来的。

用脚走出来的,他碰见事儿了就能够顶得住,不但静的时候是定的,有定力,动的时候也有定力。

王阳明不是说嘛,他听到宸濠起兵作乱的时候,正和江西三个大名士说话呢;这个消息传来以后,那三个大名士突然茫然自失,叫他们喝水也没反应,问他们话也不回答;王阳明说这三个人都是平常很有名的,碰见事来了,茫然自失。

就是说你平时那些聪明,你平时那些名头,碰见考验了,顶不住,立不住。所以把克己的功夫贯彻到始终,静也要克己,动也要克己,然后你就静也能定,动也能定了。

0 阅读: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