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曹操是《三国演义》的主角,赤壁之战应该这样看

史说新读 2025-03-12 10:55:32

建安十三年的长江波涛,吞噬了华夏大地最接近统一的历史机遇。

当曹操的旌旗在赤壁火海中化为灰烬,两个投机者却在江畔举杯相庆。

这场被后世误读为"以弱胜强"的战役,实则是野心家对历史进程的野蛮截断。

刘备与孙权这两个被《三国演义》美化的割据者,用阴谋与背叛将华夏推入近百年的分裂深渊。

 

赤壁之战前夕,江东群臣集体劝降的场面被《三国演义》刻意隐去。

张昭等老臣清醒认识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这揭示了孙权集团抗拒中央的本质。

诸葛亮在江东的纵横捭阖,不过是两个地方割据势力的苟合。

周瑜所谓"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的指控,恰恰暴露出江东集团对汉室法统的蔑视——他们既不承认曹操的丞相地位,更无视汉帝仍在许昌的事实。

 

刘备集团自诩"汉室宗亲"的合法性堪称历史笑谈。这个贩卖草鞋的破落皇族,在《三国志·先主传》中明确记载"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其早年行径与无赖无异。

徐州之变时强占陶谦基业,荆州时期鸠占鹊巢夺取刘表遗产,入川后反噬刘璋的作为,将"仁义"面具下的贪婪本质暴露无遗。

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本质是分裂纲领,其"跨有荆益"的构想完全无视地理经济规律。

为维持这个畸形割据政权,蜀汉不惜七出祁山劳民伤财,导致"益州疲敝"的惨状。

所谓"汉贼不两立"的政治口号,不过是拒绝承认中原正统的遮羞布。

当曹魏推行屯田制恢复生产时,蜀汉却在南中"七擒七纵"的表演中消耗国力,这种虚伪的仁义终将百姓推入深渊。

曹操扫平河北群雄时,中原百姓已能遥望太平曙光。

当建安七子的诗篇开始吟咏盛世序曲时,曹操的南征本应是文明重建的终章。

荆州刘琮望风而降,印证了天下归心的历史大势。但盘踞江左的孙权集团与流窜荆南的刘备势力,为保全自身权柄,竟将长江天险化作割据藩篱。

三国鼎立的军事平衡,本质上是将整个民族拖入永无止境的战争泥潭。

正始十年(249年)高平陵之变时,曹魏精锐中军竟不足五万,这与曹操时代"带甲百万"的盛况形成残酷对比。

持续七十余年的拉锯战耗尽了华夏元气,当邓艾两千疲兵就能迫降成都,孙皓"舟舰五千"难挡晋军楼船时,所谓三国早已成为空壳。

永嘉五年(311年),匈奴刘曜攻破洛阳,中原士族"十不存二"的惨剧,根源正在三国乱世埋下的祸根。

西晋王朝继承的,是经过近百年战乱摧残的破碎山河:全国在籍人口仅剩760万,不足东汉鼎盛时期的八分之一。

当"八王之乱"耗尽最后的气血,胡族铁骑南下便如水银泻地,五胡十六国的血腥乱局,实为三国割据的必然延续。

赤壁之战的真正悲剧,不在曹公折戟,而在华夏文明因此错失了最关键的整合契机。

当刘备、孙权这两个地方军阀在庆功宴上畅饮时,他们或许不曾想到,因为他们的私欲,开启了魏晋南北朝长达四百年的乱世,而他们的行为,却能被后世歌颂。

注: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0 阅读:13

评论列表

真的是我

真的是我

4
2025-03-25 07:33

这角度确实刁钻,按曹操视野,也可以这么看的。不过一样季汉合法性还是强过魏国,非刘氏不可称王,刘协没禅让前,他可不敢称帝。吴国就怎么看怎么猥琐。放哪都是怪胎。另外快40年后的五胡乱华,客观上扯不到三国,在籍人口和实际人口都不是一个事。

史说新读

史说新读

喜欢历史,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