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苗族非遗之——苗族芦笙舞

窥见秀丽贵州 2023-09-11 11:23:00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

苗族芦笙舞大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刻表演,主要有群众性芦笙舞、表演性芦笙舞、风俗性芦笙舞三种类型,一般是男子吹笙在前,妇女执帕摇铃随后,随笙乐而舞,左右交替前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

芦笙演奏与芦笙舞有吹笙伴舞、吹笙领舞与吹笙自舞等形式。吹笙伴舞与吹笙领舞的芦笙吹奏者可为多人。吹笙伴舞是吹笙者不舞或在场中小舞,周围男女层层环绕舞蹈;吹笙领舞是吹笙者在前边吹边舞,男女结队绕圈舞蹈,场面蔚为壮观;吹笙自舞是双个或单个吹笙者用小芦笙表演,亦吹亦舞,舞蹈动作较难。

2006年,苗族芦笙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来源于网络

群众性芦笙舞,苗语叫“究给”,由一支庞大的芦笙队伴奏,或者由芦笙队带领,群众围着芦笙队形成圆圈舞蹈。这种芦笙舞不限人数,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舞蹈动作比较简单,随着芦笙吹奏的乐曲而变化。

表演性芦笙舞,苗语中叫“丢捞比给”。这种芦笙舞是男子竞技性的舞蹈,一般在传统节日里举行,舞曲明快,节奏强烈,技术性比较高,多数是各村里的芦笙能手才能参加比赛。

风俗性芦笙舞,这是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姑娘把自己绣的花腰带一头系在自己看中的男青年的芦笙上,自己牵着花腰带的另一头跟着男青年跳舞。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