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与俄罗斯探讨会谈之时,吕特却放大了战争的风险,以此策动北约国家加强军事力量和扩大军备,瑞典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在这样的背景下,究竟是谁成为了和平进程中的实际障碍呢?
进片花: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在规划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通话,旨在推动乌俄双方停火,普京也表态愿意参与调停,然而,俄乌争端涉及的利益方远不止美国和俄罗斯,即使两国意见一致,也可能难以解决问题。实现乌俄停火面临至少两大障碍。至于乌克兰一方,其总统泽伦斯基近来亦表达了愿与特朗普会面的意愿,力求“抢占先机”,以防在美俄会谈后自身成为被忽视的对象。
就谈判议题而言,泽连斯基的核心主张集中在申请加入北约,同步呼吁欧盟增升国防开支与强化对乌克兰的支援。至于以领土交换和平的策略,显然未被泽连斯基纳入考量之中。其次,在一月十五日的特定时刻,北约秘书长鲁特提出了军事警报,夸大了北约的安全挑战以及所谓的“俄罗斯威胁”,并力促各成员国提升国防预算。前一日,吕特启用了所谓“波罗的海守望者”计划,借助无人机群组以确保海底电缆的安全。
显然,乌克兰正两面操作:一方面力求说服特朗普政府改变态度,另一方面则未雨绸缪,准备在美国援助缺失的情况下,由北约与欧盟接替其作用。同时,北约将俄罗斯定位为潜在对手,借力渲染“俄罗斯威胁”的论调以推动自身扩张,两者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利益重叠。在吕特的“胁迫”影响下,某些国家已采取行动响应,此前已有13个北约成员国在其拉脱维亚沿岸部署了军队,旨在“遏制俄罗斯”的威胁,近来,第14个国家加入其中,瑞典宣布将派遣600名士兵前往该区域驻扎。恰巧的是,根据俄媒于22号的通报,尼古拉耶夫区域出现了四次爆炸事件,推测黑海造船厂与乌军靶场可能遭受了袭击。结合多方资讯,有迹象显示某些力量正试图干扰和平进程。
撇开“北溪”管道遭破坏一事不论,去年十一月,芬兰与德国、瑞典与立陶宛之间的海底电缆突遭损毁,几乎在同一时间,拜登政府许可乌克兰运用美国军备对俄罗斯本土实施攻击,同时北约向欧洲发出所谓“安全保障”的威胁。这一系列举动背后的推手显而易见,而欧洲国家在这场“博弈”中则成为了最大的牺牲品之一。当前,欧洲不仅面临着能源短缺的困境,还需应对北约提出的增缴军费的要求,与此同时,乌克兰不断寻求援助,导致欧洲几乎被索取殆尽。作为冷战遗留的产物,北约宛如一匹不受控的野马,已将欧洲搅动得支离破碎。
针对俄乌争端而言,若拜登政权卸任,则构成重大正面因素,而特朗普中止对乌克兰的资金支持则堪称佳音。当前欧洲的经济状况难以弥补美国援助乌克兰的巨大空白。美国乃北约的核心力量,倘使特朗普撤出北约,该联盟的影响力必将急剧衰减,抗衡俄罗斯之举无异于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