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朋友私信问我:孟主任,抽动症是不是孩子妈妈怀孕时造成的?
从理论上讲,有一定道理。 中医里的 “胎毒”,是指妈妈孕期饮食不当、情绪波动(如生气、忧虑、悲伤等)、营养不良、吸烟饮酒等,产生的不良物质被胎儿吸收。
这些物质积累,可能使孩子出生后易生病、影响发育,分为湿毒和热毒,与妈妈体内寒热阴阳失调有关。抽动症常在孩子出生后不久出现,“胎毒” 因素不容忽视。
“胎毒” 伤肝肾,“肝主目”“肾开窍于耳”,孩子就容易出现频繁眨眼、挤眉弄眼等眼部抽动症状;
“胎毒”堵脾胃,“脾开窍于口”,孩子可能出现频繁撇嘴、舔嘴唇、咧嘴等口部的抽动症状;另一方面,脾胃虚弱也会影响肌肉的正常濡养,致使肌肉抽动,像耸肩、扭颈等肢体抽动动作也可能随之发生。
“胎毒”封心窍,“心主神明”,如频繁地发出清嗓子声音、无故喊叫等抽动症状,同时还可能伴有注意力不集中、胆小敏感、脾气急躁等,这都是由于心窍被扰、神明不安所导致的。所以抽动症不仅病位在脑,还与 “胎毒” 伤五脏有关。
门诊实例有个 8 岁抽动症小朋友,一年前初诊,主要症状是面部(频繁眨眼、耸鼻子)和肢体(甩胳膊等)不自主抽动,偶尔不自主喊叫,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睡觉不踏实。孩子妈妈孕期因家人重男轻女情绪不佳、胸闷且感冒过。
孩子 3 岁被诊断为抽动症,家人的指责让妈妈抑郁甚至想轻生,后因孩子坚持下来。此前在康复机构治疗,因孩子抽动频繁、情绪激动、时不时发出喊叫、不配合而转求中医。 我看注意力难集中、脾气急躁,舌淡苔白、脉搏弱,判断为心脾亏虚所致病症。
于是开方:石菖蒲、远志、茯苓、酸枣仁、炒当归、党参、姜半夏、龙骨、木香、陈皮、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制成颗粒剂,每日一剂分1次冲服,治法为养心安神、健脾益气。
二诊,孩子喊叫声音变小了、频繁眨眼、耸鼻子、肢体、甩胳膊只有早上和晚上的时候会出现、情绪好转,我调整原方。
三诊,情绪和行为显著进步,偶有轻微抽动,能控制情绪、睡眠更佳。
四诊,抽动消失了、孩子也变得开朗了,整体状态大幅提升。
这表明抽动症的治疗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中医调理结合家庭干预训练能取得较好效果,同时也提醒孕期妈妈们保持良好的饮食和情绪习惯,为宝宝健康奠定基础。当然,每个孩子情况不同,治疗方案应因人而异,若发现孩子有抽动症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诊断治疗,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