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圈的从业者们,是不是感觉日子越来越艰难了?转发一篇金融专业人士的普及文章,希望能有所借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598479b621e554570eb809ed41844b7e.jpg)
未来三年,会不会迎来我们的"雷曼时刻"?未来是金融股东难还是员工更难?金融供给侧改革会导致哪些机构被出清?为什么大部分人还没意识到金融底层逻辑变了?作为金融从业者该选择哪个赛道才有超额收益?
关于金融业务盈亏的逻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972489b1f71342b27d2e163b5adb7bac.jpg)
金融牌照分为银行、券商、保险、公募基金、期货、信托、融资租赁、AMC 等等,业务类型更是五花八门,让人摸不到头脑,金融到底是靠什么在赚钱?外人总觉得很神秘。
金融底层的盈利模式分为四种:利差模式、投行模式、销售模式和投资模式。
利差模式:金融业最核心的模式,银行信贷、保险、信托穿透看都是利差模式。只不过银行是借着1%利率的钱,放着4%的贷款;保险是借着4%的钱,做个5%的投资;信托是借着5%的钱,放着6%的贷款。针对的客群不同、期限不同、风险偏好不同,但都是挣利差的逻辑。
那为什么未来利差模式越来越难干了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da8de8b5d192443b5d0a5b0745a07990.jpg)
高利率环境下利差模式一本万利,低利率环境下潮水退去都在裸泳。高杠杆+信用风险=纷纷翻船。
金融天然喜欢高利率,喜欢泡沫。在万物扩张时,赚钱是最无脑的,高利率本质就是想要借钱的人多。
曾几何时,房地产企业愿意以15%的利率去融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能挣到50%的钱。
如果说经济是一把火,金融就是添柴的那个人。当整个经济往上走,利率还在高位时,那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但这样的宴会,总会有歌声停下的一刻。无论是2018年民营企业去杠杆,还是2021年恒大暴雷,都是高利率时代结束的号角。
随着央妈的快速降息,两年不到时间,整个市场就从高利率切换到了低利率时代。低利率下,借钱的人少了,市场上的钱却多了。
此时此刻,金融机构才发现自己不会"跪着"做业务。卖保险的不顶到3.5%的收益上限就卖不出去,卖信托的不比银行高100个 BP 就卖不出去,而当资产端由于快速降息无法支撑负债端成本时,带来的就是业绩大幅度下滑。而这种业务模式里最危险的就是保险,核心就在于负债期的长短。大部分银行理财都是3-6个月一循环,而非银体系的理财基本是1年一循环,这意味着只要能牺牲1年的利润让老的客户到期,只要新发产品的成本能下来,企业还能活。但保险的保单兑付都是10年﹣20年,这意味着一旦老保单的成本高,低成本新保单又卖不动,后果会如何?日本在长期低利率时,很多保险公司"破产",本质就是这个原因。
高利率下金融机构最舒服,低利率下很难,利率波动大时就会破产
关于投行业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9429b787141e6d1af364d0ac2f013de3.jpg)
在中小金融机构里做投行业务,无论是股还是债,一级还是二级,纯事业部制,赚的钱跟公司55分,甚至73分,靠自己的能力和人脉资源拉点业务做做,有小富即安者,亦有大富大贵者。而所在的公司,只不过是一个牌照租赁者罢了,干投行的巅峰就是自己租公司的牌照给自己打工,就这样舒舒服服的赚了10年钱。
但这些挣到钱的多,全身而退的却没有那么多。因为外部的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是监管越来越严,特别是评级分类管理后;另一方面小项目越来越少,项目向头部集中。投行业务"三化"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业务头部化、牌照集中化、人员螺丝钉化。
原来在小机构干的飞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想以投行创业实现财富自由,不仅是不现实,更是痴心妄想。从业人员迅速向头部机构集中,头部机构借机杀价,甚至裁员老员工。一套流程行云流水下来,投行业务未来拼的是谁身体好、自愈能力强、意志坚定,特种兵式投行是最深的内卷。
关于金融产品的销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3b88fc680a44d4805956065bb495db3a.jpg)
保险业过去20年已经完成了向全民卖出第一张保单的过程,这波该挣的钱都挣完了。未来20年的课题是怎么能卖出第二张保单。
过去20年是金融理财普及的20年,每个老百姓都交过或多或少的"学费",而这些学费又养活了行业里的大量销售。但未来呢?销售还能靠"信息差"让客户一次次交"学费"吗?固收:利率不但低还有信用风险;权益:客户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股权:过往已伤害至深,未来又如何;保险:人生的第二张保单不能靠"骗"。
此外,颠覆金融销售生态的最终还是互联网。传统金融销售的所有逻辑都是线下渠道,但随着90后逐渐成长为财富新势力,互联网对于终端触达的想象力和他们的父辈完全是天壤之别。虽然监管限制,很多交易不能在互联网上完成。但如何在互联网上品牌宣传、引流、推广,大多数金融机构都是小学生。
大部分机构对互联网营销一无所知还固步自封,等到真的出现互联网品牌化的金融机构时,同行们才会如梦方醒,但当金融机构被互联网剥离了场景属性时,就是线下渠道销售的噩梦了。
关于投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54008479247583e10aa0a53f769b675a.jpg)
过去20年,大部分人金融机构投资端都创造了大量的"超额收益",创造了此起彼伏的"大师"和"业内传奇"。但过去两年,所有的人都被教训的很惨,压非标的,难免要踩中点雷;压一级股权的,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炒 A 股的,说多了都是雷。
被棒打清醒后,基本形成了以下共识:
1、标品固收就是鸡肋。这么低的利率,螺蛳壳里做道场,还要提防灰犀牛信用风险,还有小概率利率上行风险,低利率下没有人能好过。
2、非标已分化出两个世界。高等级非标与标债利差缩小到100bp以内,选非标还是选标债变成了一个玄学问题,低等级的非标已经迅速垃圾债化,正在加速退出这个市场,未来整体非标的市场一定会越来越小,这是一条越来越窄也越来越没有前途的路。
3、一级股权正在裸泳。股权市场过去十年完全是被资金推动的泡沫,现在当潮水褪去时,只能祈祷 A 股牛市再次出现,不然没有任何人能全身而退。
4、期货和衍生品无法对冲。散户基本碰不到、机构不会用,品种受限、监管越来越严,目前看整体性价比不高。
5、股市就是一场修罗场。 A 股已经经历了漫长的熊市,3000点年年见,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韭菜被割没了,但韭菜离开 A 股后,机构们想赚钱只能互割镰刀,结果就是机构必然散户化。机构互割镰刀的一个重大看点就是量化与主观投资之争。这两年目前的战况是量化完胜主观,主观公募被打的体无完肤。
关于委外和超额的问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3010b9f8e51cd25d8c193da3a3bd3767.jpg)
对于委外,很多人有个很奇怪的逻辑,如果能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委外就能做到了。于是散户把自己的钱交给机构去打理,机构把钱再去委外给被的机构打理?
what ?
这就好像是上学时教导主任说我们要消灭平均数以下的同学,那平均数以下是谁呢?散户机构化必然导致机构散户化,未来机构不会有超额?超额只是侥幸的惊喜。
金融机构的股东与员工谁难?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150148c2fbd70c080f0a196c7ebeb9c6.jpg)
未来三年,金融机构的股东比员工难
1.金融自带杠杆属性,遇到风险时股东和管理层完全不对等。员工可以拍拍屁股走,或者直接躺平,但股东无法躺平,反而责任越来越重。而金融超高杠杆的商业模式,本质让其利润率是种幻觉,一旦出了风险,一年能把十年赚的钱亏回去。
2.房地产实质上摧毁了大部分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未来三年,慢慢都会体现出来。
3.向实体经济让利,城投下一步潜在的抽血颠覆原有商业模式,世人都觉得金融是肥羊,油水多,需要让利,让利和风险只隔着一层纸,让着,让着,羊没了。
4.金融变成资本金消耗模式。现在金融机构做业务就要资本,要资本就是要股东掏钱,经济下行期,越来越多的股东会想明白,拥有金融企业不但无法干坏事,反而是个雷。
未来3-5年,金融供给侧改革谁最难,中小金融机构股东最难,员工能苟,股东苟不住。
那未来3-5年,什么样的金融业务有机会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7faae6cde1b87ebfaea7cd07297a5dc1.jpg)
1.拥有资本金无限补充的股东
2.身体好、自愈能力强、意志坚定的特种兵
3.掌握超级大户的销售
4.有能力盘活烂尾地产的团队
5.有海外配置能力的中国人
能拥有以上五条之一的人或者机构,也许会是这个行业的幸存儿。
不可逆转趋势
未来金融机构销售不能再靠"骗",互联网化会直接大幅度冲击金融线下营销团队,投资的"大师们"会一个个的陨落,机构互割的市场根本不可能长期稳定超额收益,散户机构化必然导致机构散户化。未来3-5年,最难的会是中小金融机构股东,员工能苟,股东苟不住。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9429b787141e6d1af364d0ac2f013de3.jpg)
想在这样一个大势里成为幸存儿,可以对照五条标准看看自己是不是那个天命之人。
用户10xxx92
你这个里面有个严重的逻辑错误 房地产公司借钱根本不计较利息是因为他们压根就没想过还!哪怕30%利息他们都一样借[得瑟]
魔鸣
这都是易会满的功劳,要彻查这逼啊
吃瓜群众
这理论在国内是行不通的,因为赔不起你可以不赔或者慢慢赔,你接受不接受都得接受,敢闹事就局子里见[得瑟]
用户17xxx94
实际利率还是全球最高
庄子
醍醐灌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