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翻开册子问:这个人居然还在?他听见后立刻上吊自尽了。

安妙音啊 2025-04-01 17:12:01

洪武元年冬天,1368年,在滁州的军营之中,年仅十一岁的平安从朱元璋手中接过了一副带有血迹的铠甲。那时的他,未曾料到这件遗物将会如何深刻影响他的人生轨迹。平安的父亲平定,在跟随常遇春北伐时,曾在元大都城下英勇地以血肉之躯抵挡蒙古骑兵的猛烈冲锋。他身负重伤,中了二十七箭,却仍高声呼喊,最终不幸牺牲,遗体后来被战友从护城河中打捞上来。平安,滁州人,小名为保儿,是朱元璋的义子。在朱元璋起义之初,他收养了二十多名孤儿,这些孤儿大多是功臣将领的后代,平安便是其中之一。

朱元璋安排平安进入燕山右卫后,这位年轻人在朱棣手下显露出非凡才能:年仅十五岁便能以单手拉开三石重的弓,还在一次校场武艺比拼中,单凭双手折断了朱高煦的长矛,这让燕王府的众多将领都对他刮目相看。坊间流传,他夜晚在军营休息时,习惯把《武经总要》放在枕边,睡梦中还会喃喃自语——这或许预示了他一生将与危险相伴。

建文元年,即公元1399年,大将耿炳文统率二十万兵马北上征讨时,平安随军出征。平安敏锐地发现了燕军骑兵的强大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然而,耿炳文过于相信朝廷中流传的某些不实言论,没有采纳平安的建议。在真定城外的激烈战斗中,平安亲自率领三千名勇士,利用虎蹲炮成功突破了燕军骑兵的坚固阵型,史书记载了这一壮举。在撤退过程中,平安身负重伤,中了三箭,但他依然坚持用一只手臂夹着两名受伤的士兵,渡过滹沱河。战后,建文帝特别赏赐给平安一件金丝软甲,甲片的内侧刻有“忠勇”二字。

真定战役结束后,建文帝委任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接替耿炳文,担任征虏大将军,负责指挥北上军队。同时,平安继续担任前锋将领。

建文二年,即公元1400年,李景隆带领军队前往河间,并与郭英、吴杰及平安商定在白沟河集合。平安的任务是指挥万名骑兵,在河边设伏,等待时机对燕王军队进行半渡攻击。然而,朱棣对此并不放在眼里,他大笑说道,平安这小子以前曾跟随我出征边疆,了解我的用兵策略,应该先将他打败。他认为平安不过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既然以前跟随过他出征,知道他的战术,那么现在应该首先解决掉平安这个威胁。

四月二十四日,白沟河畔上演了一场关键战役,平安将军展现了他的军事才智。他部署士兵在河滩秘密布置铁刺网,同时安排五千弓箭手隐匿于芦苇丛中,等待朱棣的先锋部队渡河之际,突然万箭齐射。燕军将领房宽的战马不幸被铁刺网刺穿,落地瞬间即被南军的钩镰枪击杀,这一幕严重打击了燕军的士气。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平安连续击败朱棣麾下的房宽和陈亨两位将领。朱棣见局势不利,决定亲自披挂上阵,冲入战场。平安勇猛无比,手中的长枪距离朱棣的喉咙仅有三寸之遥,若非朱高煦舍命救援,靖难之役的结果或许会在那一刻尘埃落定。这场战役的传奇故事,至今仍在民间广泛流传。

建文三年三月,夹河战役爆发。平安在战场上构筑了一座高耸的木塔,用以指挥战斗,他部署了三十六面大鼓作为信号。面对薛禄带领的朵颜三卫精锐骑兵的猛烈冲锋,平安迅速反应,放下吊桥,预先埋伏在壕沟中的三千名钩镰枪手迅速跃出,专攻敌军马腿。在这场战斗中,平安创新了一种战术:首排弩手发射箭矢后立即撤退,随后第二排长枪兵挺枪突进,第三排骑兵则负责包抄。这一战术后来被戚继光在其著作《纪效新书》中记录。士兵们回忆,战斗最为惨烈之时,平安甚至割下自己坐骑的后腿肉分给受伤战友,而他自己则连续三日仅靠嚼食草根维持体力,尽管喉咙已因长时间擂鼓而渗出血丝,但他依然坚持击鼓不停。

1402年,即建文四年,朱棣决定发动最终决战,他再度挥师南下。得知此消息后,平安亲自统领四万骑兵,紧随其后。然而,这一计谋被朱棣识破,燕军在淝河设下埋伏。面对突如其来的伏击,平安沉着冷静,他不仅未显慌乱,还成功斩杀了燕军大将王真,迫使朱棣亲自上阵,并俘虏了平安的部将火耳灰。两军因此陷入了僵持状态。同年四月,平安率军抵达小河,再次展现勇猛,斩杀了燕军大将陈文。在北坂之战中,平安与燕军正面交锋,他几乎刺杀了朱棣。此役之后,朱棣改变战术,率军绕至平安军队后方,仅留下千余人在桥北驻守。此时,徐辉祖率军前来增援,两军在齐眉山下展开激战,从中午一直持续到下午,最终燕军败退。随后,何福也率军加入战场,与平安会合。

何福与平安碰面后,在灵璧安顿下来,建造了结实的防御设施来坚守阵地。由于粮草运输线被燕军切断,平安亲自带领六万大军护运。不料,这给了燕军可乘之机,他们发起突袭并大获成功,何福仓皇逃离,平安被俘,这使得燕军的士气显著提升。

灵璧失守之夜,平安被擒拿带至朱棣面前。燕王朱棣麾下的将领丘福、朱能等人跪地请求对平安处以极刑。然而,朱棣却亲自为他松绑,并感慨地说:“有消息说,平安北上途中,沿途的民众纷纷跪地献上食物,食物中还藏着血书。”结果,朱棣并未对平安进行处罚,而是挑选了一批精兵,将他护送至北平,嘱咐世子朱高炽和郭资等人要好生对待。待到朱棣即位后,他任命平安为北平都指挥使,不久后,又提拔他为后府都督佥事。

在担任北平都指挥使时,他每日巡视城池都会特意避开燕王府,并将自己的俸禄全部用于资助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将士的遗孤。他还曾私下制作某物,藏于卧榻之下。永乐七年(1409年)三月,朱棣北上巡视时随口问了一句,这话如同死神的预告般迅速传开。平安在听到这句话的当晚,将朱元璋赐予的金甲仔细擦拭了三遍,然后在书房中上吊自尽。他的遗书最后一句字迹模糊,似乎被泪水打湿。北平城中的百姓传说,在他自尽的那天晚上,德胜门城楼上出现了金甲神影,手持长矛站立。于是,百姓们集资修建了一座庙宇,供奉这位神影,这座庙宇的香火一直延续到崇祯末年。

平安的悲剧根源在于皇权原则与忠诚理念的碰撞。身为朱元璋的义子,他天然承载着深厚的忠诚责任;而作为建文帝的旧部将领,他又必须遵循儒家忠贞不渝的教诲。历史学者的争论核心在于:平安投降朱棣后长达七年的缄默,是出于保护旧部属的策略性忍耐,还是信仰崩溃后的麻木生存?河北民间流传的《保儿歌》中提到相关情形,反映了他的两难抉择。近年来,南京发掘出的平安私章,一侧刻有“义子之心”,底部则为“忠臣之志”,这种身份上的矛盾标记成为洞悉其内心世界的重要线索。此外,北平一处遗址中发现的未刻字碑,可能代表了他对身后名声的最终态度——在永乐时期文字狱的威胁下,沉默成为了他最后的抵抗方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