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细读

红蓼渡 2023-05-25 10:44:02

苏轼《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首联总括人生坎坷。“七千里”应当指作者宦游多年、经常遭遇贬谪所走过的路程,是苏轼坎坷大半生经历的浓缩。因为无论从苏轼故乡四川眉山到江西,还是从苏轼做官的最北端与辽接壤的山东到江西,距离都不过三四千里;而宋的“里”虽然略短于500米,但没有很大的出入。同样,“十八滩”也要从具体的地名,上升到比喻义,指代作者宦海浮沉的多重磨难。——所以首联就是作者对其大半生经历与现状的概括:经历了七千里的坎坷之后的黑发白发夹杂的一介老人,遍历重重惶恐与险滩的飘零四方的一叶孤舟。

颔联写此时的心情。喜欢指蜀道上的“错喜欢铺”,在大散关,这里可代指故乡山水。“惶恐”指“惶恐滩”,本为“黄公滩”,讹为“惶恐滩”。“劳远梦”是想起当年从故乡眉山出行,壮志满怀,哪知历经七千里辗转,几十年颠簸,最终是一场“错喜欢”;现如今在惶恐滩头,作为被远放之孤臣,不受信任,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暂且饮泣。“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辛弃疾的这两句诗,似乎正可以概括苏轼过惶恐滩时的复杂心绪。

颈联转折,由悲苦转向达观。“长风”一词给诗句增加壮色,“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长风”的万里奔袭,自带壮阔之象,可以纾解愁怀。“长风送客”似乎隐含了“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会有时”之意,但不及李白胸怀之雄壮豪迈。“积雨浮舟”,是因为下了雨,江面上涨,所以惶恐滩也减去了惶恐,不再那么容易触礁覆船。“减石鳞”,石鳞是河水流经石头上激起的皱纹,因为水面上涨了,滩石不再露出水面,所以才有“减石鳞”之语。颈联就和前两联的意思不一样,开始转向好的方面,顺风顺水,宜于开船,不再泣孤臣,不再说惶恐。

尾联述怀,表明抱负。“便合与官充水手”,我就适合为官家(皇家)做一名水手啊,因为“此生何止略知津”——我这七千里几十年的坎坷一生,哪里是仅仅知道几个渡口呢,我知道的懂得的是治国济世之方略呀。充水手,略知津,都是比喻,从眼前景指向家国事。

纵览全诗,因为后面两联的情感转为达观,回过头看前两联,也就减弱了前两联的悲痛之感,而更像是作者的自嘲之语。二毛人、一叶身、劳远梦、泣孤臣,都更像是一种回望自身经历的一种感慨,多了几分以一种旁观者视角看待自身经历的淡定。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