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的两个问题

红蓼渡 2023-05-31 13:10:36

“草船借箭”故事是《三国演义》的经典片段,内容还选入了小学语文教材,历来为人津津乐道。但草船借箭故事有三个明显漏洞,根本经不起推敲,属于创作上的严重败笔。是创作者为了突出诸葛亮,而不顾实际情形,肆意拔高主角的情形。

一、大雾行船不靠谱

小说里写诸葛亮算定当天有大雾,而且小说里用一大篇赋赞,写雾之浓之厚,特别是江面上,对面看不见东西,能见度可能不到1米。雾太浓太厚,仿佛回到了盘古诞生以前的混沌世界。

这种极端天气,是无法行船的。第一无法辨别方向,容易迷路;第二船和船之间不易调度,容易碰撞和发生事故。

当然小说里有一个细节:20条船是用绳索连起来的——这是作者也考虑到了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如何行船的问题。

而且诸葛亮的草船队是在完全看不见的情况下出发的。小说里写诸葛亮的船队五更时分出发,而赤壁鏖兵是在农历11月下旬,正是冬季,五更天是3点到5点,冬天一般7点天才亮。

《三国演义》经常写到夜间水战,像黄盖假降曹操,即是在夜间。但黄盖行动当晚有明月升起,是看得见的。

而诸葛亮草船队行动当天,是大雾天气,又是后半夜,完全没有可见度,这种情况下更不可能行船。即使有灯,因为浓雾的关系,也是没有可见度的。

大雾是草船借箭的必备条件,但又恰好是这个故事的大败笔。

二、曹军射箭太愚蠢

小说写曹操,有时写得很聪明,很会行军打仗,很有计谋,但有时候又写得极其愚蠢,智商完全不在线。尤其在需要突出像诸葛亮这种主要英雄人物时。

(一)曹军不需要放箭

首先雾太大,仗没法打。草船借箭之时,即使诸葛亮船队能够行船,来到营外擂鼓呐喊虚张声势,曹操也完全可以不予理睬。因为雾大嘛,对面看不见人,敌我都不好分辨,仗怎么打?而且自己处于守方,等敌人靠近了,用长矛捅就行了。

其次敌方人少,不用怕。而且每条草船上载有30名士兵,20条船也是600个人,600人擂鼓呐喊的阵势,显然跟三千人呐喊的阵势不同。所以听声辨人,这么一小批敌军,又怕他作甚?即使对方是用少数人呐喊,多数人噤声,那己方不明就里,更应该以静制动。

再次应该及时停射。而且这种完全看不见人的情形下,嗖嗖嗖一个劲儿地傻不楞登的放箭,显然蠢到极致。而且放了半天箭,对方也没有中箭受伤的惨叫,说明放箭没有用,还继续射个毛线?但凡有点脑子,都不会蠢到如此地步。

(二)可以放点火的箭

因为那时候的战船主要是木质船,想要摧毁对方战船,用火箭是最合适的。而火箭在《三国演义》里也出现多次,但就是在该用火箭时,曹军却没有想到用。这显然是创作者故意的设定,不这样怎么能突出诸葛亮的超级智慧。

如果曹军用火箭,诸葛亮的草船队将倒大霉。因为草船两边扎满了草束,而且是冬天做的草束,一般会用干草,所以整整20船都是盛满了极好的燃料。

总之,草船借箭故事,脑洞很好,很有创意。但没能自圆其说,留下的漏洞太大,又是一个失败的故事。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