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特朗普重返白宫,开启他的第二任总统任期。上任第一天,特朗普便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特朗普政府高调公布了第一批加税国家名单,这一举动瞬间吸引了全球媒体与各国政府的目光。在这份名单中,出现了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情况,那就是中国获得了一种特殊待遇。
特朗普政府果断宣布,对美国的近邻加拿大和墨西哥分别加征25%的关税。这一决策对于长期与美国保持紧密贸易往来的加墨两国来说,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
加拿大,作为美国在北美地区重要的贸易伙伴,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制造业产品长期大量流入美国市场,汽车零部件、木材、农产品等领域的贸易规模庞大,加征关税后,这些行业的企业面临着成本大幅增加、市场份额缩水的严峻局面。
墨西哥同样如此,其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制造业、纺织业等方面与美国形成了深度的产业互补,大量的墨西哥商品进入美国,为美国消费者提供了丰富且价格实惠的选择。然而,特朗普政府这一突然的加税举措,让墨西哥众多依赖美国市场的企业陷入困境,许多工厂订单减少,工人面临失业风险。
反观中国这边,情况却截然不同。特朗普没有直接对中国加征关税,而是将对华关税问题与备受瞩目的Tiktok“不卖就禁”法令紧密联系在一起。Tiktok在美国年轻人中拥有极高的人气,成为了美国社交媒体市场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但特朗普政府出于政治目的以及对本土社交媒体企业的保护,试图通过行政手段对Tiktok进行打压。
此次特朗普宣布将“不卖就禁”法令的生效时间延长75天,这75天的缓冲期看似是一种妥协,实则是特朗普政府在对华贸易策略上的一种博弈手段。
特朗普毫不掩饰地宣称,如果中国最终不接纳美方提出的一系列主张,那么对中国产品加征25%、30%、40%乃至100%关税都将成为他手中的可选项。
这种强硬的态度背后,是美国政府在贸易问题上试图对中国施压,以获取更多经济与政治利益的野心。但与此同时,特朗普团队内部也传出了不同的声音。有消息称,特朗普要求暂时搁置对中国加征关税,其目的是想要全面评估中美贸易协定事项。毕竟中美之间的贸易往来规模巨大,相互依存度极高,一旦贸然加征关税,美国国内的消费者和企业也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从美国大量进口的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服装、电子产品到各类家居用品,一旦加征高额关税,美国消费者的生活成本将大幅上升,而依赖中国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美国企业也将面临供应链断裂、成本飙升的困境。
回顾特朗普在贸易问题上的态度转变,从竞选时期喊出的对中国产品加征60%关税的激进说法,到胜选后这一主张降格为10%,再到就任后给予中国75天关税缓冲期的特殊待遇,其对华关税主张经历了戏剧性的三连降级。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被视作美国传统贸易盟友的墨西哥和加拿大却被加征重税。这种巨大的反差在国际舆论场上掀起了惊涛骇浪。各国媒体纷纷对此进行报道和分析,众多专家学者也加入讨论,有人认为这是特朗普政府为了实现“美国优先”战略,在贸易问题上采取的一种分化策略;也有人觉得这是美国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试图通过不同的贸易政策来平衡各方利益、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
但无论如何,这一系列事件都深刻地影响了全球贸易格局,也让中美、美加、美墨之间的贸易关系变得更加微妙和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