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帝陵汉明帝显节陵(M1038)(西安路过)

何为道 2023-03-22 10:33:28

汉明帝刘庄(公元28年-公元75年),初名刘阳,东汉第二位皇帝,光武帝刘秀第四子,母光烈皇后阴丽华。建武中元二月(公元57年)刘秀在南宫前殿驾崩,太子刘庄即皇帝位。汉明帝即位后,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他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与政,对贵戚功臣也多方防范,以吸取前汉之教训,同时汉明帝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胁,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命窦固征伐北匈奴,随后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诸国皆遣子入侍。次年,复置西域都护,对东汉的稳定和国土的安全意义重大。此外,随着对外交往的正常发展,佛教已在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汉明帝将佛教引进中国从此佛教开始在中国流行。

汉明帝在位期间,吏治清明,社会安定,加以多次下诏招抚流民,以郡国公田赐贫人、贷种食,并兴修水利,因此史书记载当时民安其业,户口滋殖,至明帝末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激增至3400多万。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汉明帝病世,时年四十八岁,庙号显宗,谥号孝明皇帝,葬于显节陵。

其实就目前为止东汉帝陵也都是在近10年探测的基础上推测而来的结果,其主要数据就是来源于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近十年的探测结果,基本搞清楚了那些是帝陵,那些是陪葬墓。经过考古挖掘也搞清楚了东汉帝陵都是圆丘形封土,直径多在130米以上,墓葬为长斜坡墓道“甲”字形明券墓,墓道为南向,长50米、宽9米以上,内收多级台阶。最重要的是东汉帝陵开始实行的‘帝后合葬’制度,夫妻合葬的殡葬习俗延续至今依然被使用。当然陵墓的位置也和西汉有着天差地别的改变,由西汉的坐东朝西改为坐北朝南,这一重大改变也一直延续到今天。

我写的是游记,总感觉我都快写成了分析考古的笔记了,所以还是要抓住重点,以游记记述为准,那么我对东汉帝陵就不在多做分析。经过近几年的河南实地游览和考察,可以负责任的说众多东汉帝陵中,只有刘秀的原陵可能性比较大外,其它帝陵的确定都是一种推测和可能,我对东汉帝陵有的去过五次,有的只去过两次,更没有能力对地面遗存进行对比和分析,所有数据都是来源于书籍,网上一些考古大神的笔记进行对比,结合实际走陵总结,按洛阳考古院洛阳汉墓编号进行书写的,至于对不对根本没有办法验证,也只能等待以后官方的考古报告进行论证了。

孝明帝显节陵现编号是M1038号。该墓确定位置主要是根据;《帝王世纪》和《古今注》等有一些记载,但是这些记载却相当简单,随着时间的流失,其误差和错误肯定在所难免,根据《帝王世纪》记载,明帝显节陵在“故富寿亭也,西北去洛阳三十七里”。故此推测目前的显节陵就在军屯村南一公里处,早期这里一直被定性为孝和帝刘肇的慎陵,在百度地图上这个位置也标注的是汉慎陵,这样就很难区分谁是谁非,但是从近期考古发现M1038号大墓更接近是显节陵。

孝明帝显节陵是孝明帝刘庄和明德马皇后的陵寝,目前封土保存高大,东南西三方都围有铁栏杆保护,尤其是在北面更留有很大一片空地,17年来时还种的是庄家,现在就已经改种野草了。说明对古墓的保护还算到位,也是众多东汉陵墓中唯一加装铁栏杆的陵墓,陵丘之上长满酸枣树,登顶实属不易,所幸早期为了植树在陵丘上挖有梯田,顺着梯田迂回总算登顶,代价就是手上扎了好几枚枣刺和腿上拉出了几条血印子,也说明这里封土平时少有人来,当地村民也多不上陵丘纳凉,到是无意中保护了封土的完整。

邙山之上陵墓众多,放眼四周都是大大小小的墓冢。自东周起,至北魏亡,大多都在邙山修建有陵墓和家族墓群。时至今日能留下的陵墓十之一二,这样就更难确定墓主身份,虽然我国陵墓最早在汉就有用砖刻的记事砖,但是这一时期并没有埋葬墓志铭的制度,对后人考古确定墓主无疑就增加了难度,何况在河南盗墓的家乡能有不被盗还能保存下来的汉墓吗?这些都是摆在河南考古部门的一道道难题。

0 阅读:9

何为道

简介: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