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浑源文庙:国宝遗藏唐龟城、明代遗存大成殿

牛爷大走四方 2024-07-04 21:28:35

浑源文庙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永安西街,是一处规模宏大、形制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占地面积1.55万平方米。始建于辽金或之前,元初扩建,元末毁于大火,曾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弘治四年(1491年)及2009年重修。2013年5月,浑源文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沿中轴线自南至北,依次为泮桥、戟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

浑源文庙属于紧凑型,棂星门、大成坊已不知所终,泮桥就在永安西街的马路边上。泮桥是一座汉白玉拱形石桥,按照中国古代礼制,国家最高学府可四周环水,叫做“辟雍”。而州县一级的学校,只能东西通水,称为“泮宫”。泮宫前半月形的水池,叫做“泮池”。所以古代孩童入学,也称“入泮”。

浑源文庙大成门位于泮池之后,是文庙的最后一道大门。此门又名仪门,意味着入此门者需衣冠整洁、仪表端庄,因形式像古代的兵器戟,亦称戟门。戟门顾名思义,门前列戟。戟本来是实战兵器,因样式别致,也用作仪仗。中国古代自唐朝起,宫庙、官府、达官显贵门前都要列戟,用来彰显尊贵与殊荣。戟门为三开间悬山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斗拱为四铺作单下昂,明间两朵,次间一朵。其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明清时期特征,整体为青砖青瓦,出檐深远,结构平稳,比例和谐。

一进院正北是大成殿,明代遗存,保留了金代的建筑特征,

东西两侧分别为东庑、西庑。

东庑为单檐硬山顶,面阔七间,进深三间。

东庑现为影响中国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举制度展览。

北侧正殿大成殿建于明代,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檐下施三踩单昂斗栱亦为四铺作单下昂,明间、次间皆设两朵。黄绿色琉璃瓦覆顶,正脊也为琉璃构件。

大成殿的正脊为游龙花草纹装饰,中间有琉璃脊刹,脊刹下部有“大成殿”字样。正脊两侧鸱吻为盘龙造型,大体完整,龙头、龙尾有残。

大成殿建在高高的月台上。

月台前二龙戏珠的丹陛石

月台上大成殿前摆放着鼎形香炉

殿内梁架为五椽栿对后剳牵通檐用三柱,采用金元减柱法和移柱造以扩大殿内空间,前槽金柱全部减去,内部空间通透疏朗。梁柱材径硕大平直,虽经数百年重压,仍纹丝不动、安如磐石。大成殿内供奉孔子及四配十二哲。

正中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上悬“万事师表”大匾,两边对联为“德配天地,道配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孔子像腰间佩剑,两手当心,弯腰如磬形,一副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形象,这种姿势古人称为“磬折”。

西配为宗圣曾子与亚圣孟子西配为宗圣曾子与亚圣孟子。以及二十四哲的十二哲牌位,依次为冉子(耕)、宰子(予)、冉子(求)、言子(偃)、颛孙子(师)、朱子(熹)。除朱子外,其他人皆为孔子弟子。朱子是南宋时期的儒学大师,著有《四书章句集注》一书,是明清时期钦定的教科书与科举考试的标准。

东配为复圣颜回与述圣子思。以及二十四哲的十二哲牌位,依次为闵子(损)、冉子(雍)、端木子(赐)、仲子(由)、卜子(商)、有子(若)。

大成殿后墙上从右至左有砖雕“忠、孝、节、义”四个大字,为清道光年间的遗迹。和永安寺的字一样,这四个字也是沿线条剔出凹边,使字迹看似凸出墙面,只是这四个字的墨迹已经没有了。

穿过大成殿便是二进院里的明伦堂,明伦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墨色琉璃瓦覆顶。两侧为硬山顶东西侧房。

明伦堂就是古代学者读书、讲学、弘道的场所,同时承担着传播文化与学术研究的功能。。中国古代的文庙不仅是祭祀先师孔子的地方,也是官办学校,明伦堂就是当地学子们学习的地方。

明伦堂内有孔子父母的牌位,体现了对孔子的尊崇和对儒学的传承。堂内的装饰和布置也充满了文化气息,如雕刻精美的盘龙等图案。

明伦堂内供奉孔子父亲叔梁纥与母亲颜徵在的牌位。

东面墙上为孔子及其弟子所著的“孝经”。儒家经典《孝经》开篇就讲,孝始于事亲,终于立身,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在血缘构建的宗法社会里,父子天伦是最核心的人际关系。

西面墙上为 “王阳明家训”。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

明伦堂与东西侧房之间各有一门道,门道内设月亮门,通往三进院落。

三进院的主体建筑敬一亭的结构与明伦堂相近,也是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墨色琉璃瓦覆顶。两侧为硬山顶东西侧房,俱为2009年重修。

敬一亭的“敬一”一词,出自明朝嘉靖皇帝的《敬一箴》。嘉靖皇帝继位初期,奋发有为,嘉靖五年(1526)为教化天下、尊崇儒学,以身作则激励天下学子,特意将自己所作的《敬一箴》颁行天下,刻石立于各地学宫。敬指对儒学、对治理国家,应该心存敬畏;一指做人、做学问应该一以贯之,从始至终都不改变。

敬一亭与东西侧房之间有月亮门相连,月亮门是通往四进院的通道。

四进院的主体建筑为尊经阁及两侧碑廊。尊经阁即为藏经的阁楼,属于清代砖木结构无梁殿建筑,高二层,是下窑上房式建筑。下层为三间砖石结构的拱券窑洞,檐部仿木构砖雕额枋、垂莲柱、檐飞、撩檐枋,斗拱三踩单翘;上层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墀头砖雕吉祥图案。

尊经阁是藏书的地方,拱券顶也叫无梁殿,从无梁殿砖石结构可以看出建造者独具匠心的防火设计。

尊经阁曾为浑源县图书馆文庙书苑的办公用地。

尊经阁两侧有碑廊相连,形成尊经阁的四合院落。

尊经阁的两侧有月亮门与学田相连。

学田也被称为射圃,是古代文庙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田是指中国古代书院和州县官办学校所用的田地,以其田租收入作为学校的经费或祭祀等费用。射圃则是与射箭相关的场地,在古代教育中,射箭是一项重要的技艺和礼仪训练。

学田的东侧是浑源文庙的东宅院,东宅院的最北端是研学室以及办公用房。

东宅院的中间部分是舞蹈、古筝、琵琶、二胡学习室以及一些乐器展厅。

东宅院的最南端是文昌阁。文昌阁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和魁星爷两位神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昌帝君和魁星,相当于是两位主考官和录取官,也是两颗最大的吉星。

文昌阁一层供奉着阴沉木雕像魁星。魁星青面赤发环眼,狰狞威猛;右手持朱笔,意为用笔点中考生的姓名,称魁星点斗;右脚踏鳌头(龙生九子之老大),取独占鳌头之意;左脚向后踢起,以应北斗七星,也应“魁”字中间的“斗”。古时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所以魁星特别为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所崇拜。

文昌阁的二层供奉着阴沉木雕像文昌帝君。文昌帝君又称“梓帝君”、文昌星、文星,是民间尊奉的掌管天下士子文章、功名、禄位最有影响力的神明。

文昌阁的南侧庙墙之外“中庸”广场。

广场中间的地面镌刻“中庸之道”,两侧分别镌刻着“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礼智信”。“中庸之道”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主张凡事恰到好处,不走极端,寻求平衡与和谐。它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和人际关系时,把握适度原则,避免过度或不足。

“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礼智信”的具体品德要求,可以看作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具体途径和表现形式。遵循这些品德规范,能够帮助人们在行为和心态上达到“中庸”的境界,从而实现个人内心的平和以及与他人、社会的和谐共处。

2024-07-11

感谢您的关注与观看!

1 阅读:14
评论列表

牛爷大走四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