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因为杜海涛的事件,我发了一篇文章《》。说实话,文章里我确实没给出什么结论,不过是把里面我认为的逻辑关系理了一下。毕竟,作为一名心理博主,在求学期间得到的教育就是“不要轻易下结论”,所以我很少在文章中给出鲜明的结论。
于是,有严格的网友在文章下面留言,没有恶意且很中肯:
所以我虚心复盘了一下,于是我发现,我仍然不能给出明确的结论。因为,这个事儿我们就是吃瓜群众,真相是什么以及到底谁对谁错,哪有那么简单对不对?
不过作为一名负责任的创作者,我还是想从创作本身,以及我自己所在的领域-心理学,来谈一谈这个有趣的话题:为什么现在有些博主说话喜欢两头儿堵,让人看完想打人,比如我。从创作的角度,要为自己负责,也要为读者负责再小的自媒体,它也是媒体,对自己的言论和内容要负责任,这毋庸置疑。而平台作为这些自媒体的载体,自然是要维护整个平台的内容生态了。所以不管是哪个平台,都有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对于那些扇阴风点鬼火的不当言论,或是内容失实的文章,自然不能轻饶。
所以说,平台上每一位合格的创作者,首先要保护好自己。账号安全,才能顺利输出内容,才能获得和读者沟通交流的机会。
所以,他们不站队或是不给结论,亦或是说话两头儿堵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怕打脸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毕竟现在的信息传播太发达了,好多未经确认的消息快速地在网络上扩散,使人们一不小心就掉入情绪陷阱里了。举个例子,前阵子那个自称家里孩子被老师体罚吐血的新闻,就巧妙地利用了人们同情弱者的心理。同时,还利用自制的假场景,从视觉、情绪两方面对网友进行了刺激。其实,现在人们对新闻的态度是理性一些的,判断力也增加了。但是当时这个事情,由于对大家的情绪刺激得过于强烈,人们还是容易被鼓动。
所以结果就是,那条新闻迅速登上热搜top1,引发千万级网友关注,也有无数自媒体加入进来。最后,piapia打脸。
这样的事儿多了,自媒体人们也是越来越谨慎的,毕竟被欺骗感情的滋味不好受。况且有些创作者的粉丝很多,就这样被情绪左右,让不怀好意的人当了枪使,也太不专业了。打脸之后被粉丝和路人的群嘲,也是够了。所以,脸打多了,也就知道怎么躲了。可是如果怕打脸就什么都不写,那未免太极端了,所以写作还是要继续。问题来了,怎么写才能不打脸呢?那不就是得两头儿堵么。但这只是表象,本质上,是这个世界上有绝对的对与错、是与非的事情太少了。除了那些在法律和道德约束下的是非黑白之外,多数还是灰色地带。这才是两头儿堵的第二个原因—事情本来就难有绝对的是非对错。
再举个例子,最近《乘风破浪的姐姐》热度居高不下,网友对那些争议人物的态度也是经常徘徊。不论是蓝盈莹的野心与情商,蜕变与打回浣碧的原型;还是伊能静最开始的好姐姐形象和后来的拉踩。这些无疑都让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很是迷惑,到底是怎么回事?
你会发现,看谁写的内容都有道理,但又都不是那么有道理。而这,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它是辩证的和变化的。既然没有绝对的好人或是坏人,好事或是坏事,那么自媒体的作用,就是提出自己的视角,去以自己的理解剖析事件本身。至于相信谁不相信谁,站谁不站谁,这个选择权在读者。
而作为自媒体人,保持客观很重要,不是一味靠激动情况下的情绪体验去写东西,成为所谓“带节奏”的那个人。而这,也是对读者负责任。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非黑即白还是灰色地带往往体现了心理成熟度如果你看过《奇葩说》就会发现,很多我们原本认为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实际上可以非常辩证。在我们年幼时,总喜欢用是非对错来界定事物,因为那时我们看问题的角度是单一的。而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了解了这个复杂的世界,看问题的方式开始变化,非黑即白不再适合我们。
除却边缘型人格具有的那种极端非黑即白的观念之外,一件事情必须分个是非对错,或者是这个人过于讲原则,或是这个人过于死板,或是内心还停留在幼年。而无论是以上哪种情况,都说明这个人不够变通,甚至不够成熟,这都是心理成熟度不够的表现。
而作为一名自媒体创作者,在创作中也是会获得成长的。有很多人,都从最初的非黑即白,变成了现在的灰色地带。这不是圆滑,而是看清楚了世界本来的面目。如果还在认为非黑即白才是观点明确,那这本身,就是一种非黑即白。灰,也是观点。
说到底,自媒体的作者和读者间,还是在不断选择你认为很烂的作者,也许有人很喜欢,反之亦然。说到底,人们总是希望和价值观相似的人交朋友,或是产生连接。通过文章,你可以读出作者的性格、风格、观念,然后决定是否关注。而那些纯路过的,以后也许再无瓜葛,也许在某一天你发现,原来也可以关注。
所以,这仍然无法非黑即白,还得两头儿堵。